徐卫民
砖的发明是建筑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至迟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砖,秦始皇陵东侧的一号兵马俑坑中有砖墙,砖质坚硬。汉代建筑已广泛使用砖,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隆顶和双曲扁壳。秦咸阳宫殿和秦始皇陵遗址发现有大量瓦当、铺地花砖。晚到西汉前中期,砖石拱壳才出现,初步具备造砖石房屋的技术条件,但这时木结构建筑技术已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瓦当是古代建筑用瓦的重要构件,具有保护木制屋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中国的瓦当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秦汉时期达到高峰,并成为一些大型建筑的重要构件。早期的瓦当为半圆形,主要纹饰为兽面纹,后来逐渐向卷云纹等其他纹饰发展。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烧造和使用的瓦当图案种类繁多、各不相同。秦统一六国后,瓦当在图案形态和题材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丰富多彩。秦代主要盛行云纹和动植物图案的瓦当。
汉代瓦当是在秦代瓦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秦瓦当相比,汉代瓦当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更加丰富,制作也日趋规整,纹饰图案井然有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字瓦当的大量出现,不仅完善了瓦当艺术,同时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和研究范围,更加鲜明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意识形态。西汉瓦当以“延年益寿”“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等吉祥语作为装饰内容,动物纹样多采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与秦图像瓦当取材于现实生活不同,汉代瓦当图像多是取材于现实而又经过了高度艺术夸张的、超脱于现实生活的珍禽异兽,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细腻而不烦琐的线条勾勒,将汉代质朴浑厚、走势奔放、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汉瓦当以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时代特征之鲜明、文化内涵之丰富,把中国古代瓦当艺术推向了最高峰。
秦夔纹大瓦当,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园内城北部西区建筑遗址,直径61厘米,高48厘米,筒瓦残长32厘米。瓦当呈大半圆形,瓦当正面以夔纹为饰,线条方折刚劲,充分传达出秦帝国雄强宏大的审美观。瓦当又名“遮朽”,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背后有半圆形筒瓦覆扣于屋脊的一端遮住檩头,起到很好的防朽保护作用。这件夔纹瓦当向人们传达了重要的信息,对认识整个陵园的规模有了更直观的物证。
秦双龙空心砖,出土于秦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长100厘米,宽38厘米,厚16.5厘米。呈长方形,一面模印首尾相衔、相互交织的两条巨龙,一龙身饰鳞纹,另一龙身饰三角纹,双龙环抱三个璧形图案,图案内饰圆圈纹,龙身上下对称装饰着卷云纹和圆圈纹。该砖用来铺设踏步。空心砖始见于战国时期,主要用来建筑宫殿、官署和墓葬,西汉是空心砖使用的极盛时期。
汉四神瓦当,直径16至19厘米。中国古代有代表方位的四神,它们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龙作为神话中的动物,具有超常的神通。白虎是驱邪食鬼的猛神,被汉代列为十二主神之一;朱雀又称“朱鸟”,也就是“鸾鸟”“凤”,是吉祥太平的象征;玄武的形状多为蛇缠绕在龟身上,由于其位置在北而称“玄”,身上有鳞甲而称“武”,龟蛇均为长寿的灵物,因此玄武寓有祈寿求福的吉祥意义。四神纹在汉代应用极为广泛,铜镜、漆器、石刻、砖瓦等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都时有出现。此瓦当形神兼备、力度超凡,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汉代将四神视作与避邪求福有关,它们又表示季节和方位: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汉代人深信四神与天地万物、阴阳五德关系密切,有护佑四方的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