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生活
文章内容页

疏离中的高贵

  • 作者: 焦点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0874
  • Asura

      最近,国家博物馆正在展览的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展(2013/11/5 -2014/2/15) 上,我们看到了弗兰德斯画派的肖像大师——凡·代克的作品。他师从鲁本斯,是巴洛克风格的重要人物。后在英国皇室担任宫廷画家,他建立的优雅、静穆的风格,在英国肖像画中影响百年。

      1599年,凡·代克出生在安特卫普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由画家改行的布料商人,母亲因精于刺绣而出名。他们住在安特卫普最繁华的街道。继承了父母艺术因子的凡·代克,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踏上绘画之路。他10岁被送入画室学习,15岁成为独立画家,18岁进入安特卫普画家公会,19岁成为当时最伟大的艺术家——鲁本斯的第一弟子。一直以来,他都是行进在快车道上的幸运儿。

      巨人,是肩膀还是阴影?

      在17岁之前,凡·代克的生活都是无忧无虑的。那一年父亲的生意骤然不振,出现了严重债务,凡·代克也开始承担家庭的责任。几乎在同一时间,他离开了启蒙老师范巴林的工作室,投师鲁本斯。当时,鲁本斯已经是全国最具声望的画家。17世纪的绘画作坊仍然沿用师徒制:学生初到画室,先从零活做起:帮老师上画布,调制颜料,做各种绘画准备……然后慢慢画一些画面中不重要的部分,比如旗杆、果盘……待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后,老师会将比较次要的人物交给他们来画,直到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整幅作品。在鲁本斯门下,这样的学徒数不胜数。然而到凡·代克19岁的时候,这位名师公开表明,他是自己最好的学生。

      二人都属巴洛克风格,画风华美、富丽,看起来细腻而金碧辉煌。后期,凡·代克已经将老师的技艺熟练掌握。甚至一般人很难区分一幅画到底出自谁手。这段师从名门的经历,对他影响深远。不仅在绘画技巧上得到了飞跃,同时也获得了和上层社会来往的机会。尽管家庭没落,凡·代克对于贵族式的做派和生活依然向往,并非常适应。他外表俊美,才华横溢,加上从小的富养经历,带有一种贵族的风度。

      尽管师生二人绘画风格相似,关系亲密融洽,但细心的人仍会发现,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在他们 的作品中我们便可了解一二。

      鲁本斯很善于大尺寸、色彩绚丽的历史作品。人物动感,场面恢弘。画面中的男性孔武有力,女性性感迷人。而凡·代克的作品中,男性气质儒雅,女性秀美。他们的差距在于表达人物时的热情和肉感。很明显,老师尽力将人物拉入现实,强调感染力;而凡·代克则努力让人物退出世俗情感,作品流露出一丝忧郁和哀伤。这种差别,实际上展示了二人内在性格的不同。如果鲁本斯的活力和乐观如同太阳一般,凡·代克则是月光下静谧的森林。他内敛而喜静的个性,也是推动他日后走上肖像画之路的内因。

      大师的声名魅力曾经吸引这个少年朝他奔跑,甚至在那个时期扮演了他人生参照点的角色,让他在天分的发掘和修养上占到先机。但是巨人既会给你照拂,同样也会使你活在阴影之中。在凡·代克23岁的时候,他决定去意大利留学。他要离开这位分量过重的老师,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肖像画另辟蹊径

      在漫长的油画发展史中,历史画的地位是远远高于肖像画的。不仅因为它更加考验画家的知识和想象力,更因为它为教会、王室服务,体现了一种掌权阶级的需要。以凡·代克的天分,没有在历史画上有所成就,实际上是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他成于天才,也败于天才。

      由于家庭氛围和天赋较高,凡·代克10岁就进入了专业画室。这让他像那些体育健将一样,因为单一的训练而忽略了文化学习。成年后的凡·代克,也只能读写简单的拉丁语。在这一点上不仅不能和老师鲁本斯相比,甚至连同时期的普桑也无法赶上。这让他在阅读希腊、罗马原著时阻力颇大,对历史的兴趣了了也就可以理解了。无法深入学习,表达时就会力不从心。也由于此,人们在评价他的历史画时,总认为肤浅无物。

      如果说文化功底的不足是外部条件,那凡·代克的喜静个性就是内部原因。他没有老师那样热情洋溢的性格,反而有一些离群和另类。与频繁的交际场合相比,他更喜欢安静的研究和捕捉。这些特点都非常适合画人物肖像。反而气势磅礴的场面,充满动感的军队、战马,与他的个性是背离的。再看当时的社会需求,尽管他和名师的画风、技艺都高超过人,但那个时代并不需要另一个鲁本斯。“很像某位大师”的魔咒,终究会将他淹没。只有利用这种天分和学习,摸索出自己的风格,才能在历史上留下“凡·代克”这个名字。

      当时,意大利是欧洲艺术中心,几乎各地的画家都会聚集于此,学习、探讨。这次游学,让凡·代克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技术飞跃。他接触到了文艺复兴大家——提香。虽然两人并不属同一时代,但是他对于提香的钦佩从去世后的遗物中可见一斑:在逐渐积累财富之后,凡·代克开始收藏绘画名作,其中提香的作品多达17件。提香素有“色彩之王”的美名,他巧妙的利用光影渲染肉体和织物的质感,而画作中总是用金色的光线赋予一种奢华。在所有门类中,他最为精妙的便是肖像画,权贵们都以找他作画为荣。这也为凡·代克开启了新的思路。而且在当时宗教改革的影响愈演愈烈,奢侈的教堂装饰已经走了下坡路,资产阶级的兴起让富商有了为自己绘画的需求。endprint

      在种种原因的合力之下,凡·代克走上了绘制肖像画的道路,并在这条路上获得了盛赞。

      上流社会青睐有加

      这幅《热那亚小姐》,是凡·代克很具代表性的作品。人物几乎充满了整个画面,背景是棕色和暖黑色。在暗色的对比下,裙子上的丝线和暗金色花纹的外套,被映衬得 十分华贵。纤薄轻盈的蕾丝,纯洁动人。人物面部柔和、端庄,她的左手横放在腹部,右手拿着扇子自然下垂,显出优雅的仪态和不易察觉的紧张。凡·代克的作品素以高度逼真著称,仿佛他的画框只是一扇透明的窗子,让我们看到极其精致的细节和人物的皱纹、毛发,一丝不苟。只有看过他的原作,你才知道有多少功力隐藏在这种暗部里。面料的材质,花色,纹理,即使是最不起眼的角落里,都充满了认真的描绘。甚至穿插的丝线带来的反光,丝织和毛织不同的质感、分量感都得到雕琢。而种种描摹之间,最美的永远是暗黑布景下,闪耀刺眼的金饰,或是一颗腰间的佩珠,熠熠发光。

      他的作品总是让人觉得高贵、庄重,实际来源于一个词——距离。它们不是亲近可爱的,而这种感觉只有在心灵疏远的情况下才会有。一方面是由于王公贵族们的喜好,他们乐于和普通人区分开,来表现优越的身份。另一方面,凡·代克的经历也对此有所影响。他并非提香一般,始终过着王子的生活。童年丧母,少年家境没落,追随名师却无法出头,外表俊美却体质孱弱……这样的他,有太多理由不和人亲近。他的作品,也因为这一份疏离而显出独特的静穆和高贵。

      精致,华贵的画风固然让人喜欢,但他对肖像画发展的贡献不限于此。在他的画中,尽管人物依旧是被安排好的姿态,却显得更为自然。他尝试将人物置身于更多的场景:田园、乡间,利用人物和自然的融合来消除这种造作感。比如在代表作《查理一世行猎图》中,他描绘了国王狩猎归来的情景。查理一世带着黑色的礼帽,穿着华丽的服饰,腰间佩剑,右手拄杖。打破装模作势的妙笔,来自于只摘了一只的手套。在精致和随意间,创造了“不经意的高贵”。和以往的帝王像相比,少了威武庄严,却多了些绅士风度。而低矮的地平线和黑色礼帽,也弥补了查理一世身高的不足。这种风格十分符合英国贵族的审美:优雅,却没有佯装的痕迹,仿佛气度自然流露将他们区别于常人。

      尽管凡·代克的作品有众多的优点,在“美化”上,却屡遭诟病:仿佛人物的缺点和丑鄙都在成画的一刻消失了,留下的只有风度与美丽。对此最著名的一次评价来自汉诺威女选侯。在面见王后之后,她写到:“凡·代克的画作让我认为英国女人都是如此美貌,王后在画中也非常漂亮,但当我会见她时,惊奇地发现从椅子上站起一个矮小的妇人,两只长长的皮包骨头的胳膊,牙齿突出……”,批评家们指责凡·代克,开启了这种不真实的肖像画。但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仍像糕点上的糖霜一样,让人无法拒绝。爵士、贵妇们都深深喜欢“尽善尽美”的作品,而这种画风也在英国肖像史上影响百年。

      在漫长的几个世纪中,凡·代克的肖像画一直是画家们的灵感源泉,甚至令追随者难以模仿。纵使在立体感和真实性上曾被争议,人们仍然无法否定那些高贵而极富美感的画作。他曾跟随一代天才鲁本斯学习,也终于在自我意识成熟后,找到了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和老师齐名的大师。他的人生只有短暂的42年,令人扼腕。但是少年天才,师从名门,建立肖像画的标准,成为宫廷首席画家……这样的一生,仍是极精彩的。他留给我们的作品,仍然是不朽而珍贵的。endprint

      本文标题:疏离中的高贵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104580.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