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文学思想怎样进步?

  • 作者: 小说评论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6553
  • 木子

      中国文学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就是中国文学的大进步。没有文学的进步,没有进步文学的引领,就谈不上文学的发展繁荣。而文学的进步,首先是文学思想的进步。在当代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尤其文化不断被资本控制的文化生态中,中国文学思想要进步,要找到进步的突破口,的确非常艰难。经常的情况是,我们以为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最终会发现只不过是有着强大的资本优势背景的西方思想的残羹剩菜。这样的教训我们不断重复,以致我们差不多忘记了,什么才是进步的文学思想,文学思想怎样才能进步。

      事实上,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想,有着一张进步的路线图。“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中国文学思想的跨跃式大进步。中国文学从此进入了一个具有社会道德批判功能的理性启蒙时代——“中国现代文学”。当然,现代文学中还有许多传统文学,但批判现实主义思想成了一个时代文学进步的旗帜。以鲁迅为首的一大批作家自己是文学进步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学进步的推动者。他们象群星一样灿烂,直到今天还在闪耀。不过,中国文学思想进步进程中最重要的思想突破是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产生的。民族解放的抗日斗争引导着中国文学思想走上了为新的时代服务的道路。有学者认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作用让位于中国的救国救亡运动。民族解放斗争的需要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走向,使中国文学的思想首先思考的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与解放。直到现在,还有些专家感到惋惜。其实,这正是中国文学思想的自觉和进步。这种根本性进步显然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做为一个新的思想制高点。《讲话》内涵深刻丰富。最深刻的就是在第一次在中国文学思想中确立了唯物史观,在根本上颠复了传统的文学理念,让人民群众成为文艺的表现主体。这样的思想的创新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一脉相承,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左翼文学发展成革命文艺的必由之路。更重的是,这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生存斗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革命性的文学思想,和一个民族发展的血脉紧密相連。《讲话》的精神抓住了中国文学思想之魂,开辟了新的方向。新中国文学的突出进步和伟大成就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坚实的思想基础之上的。

      新的文学思想在它生长和实践过程非常困难,多数习惯张扬自我个性的知识分子作家要使自己的作品参与到进步文学的格局中来非常不容易,甚至非常痛苦。可以说,相当多的作家并没的意识到他们在走一条艰难的前人没有走过的艺术道路——人民的文学。尽管如此,新中国文学还是创造了时代的辉煌。一大批优秀的长篇小说如《青春之歌》《红旗谱》《红日》《林海雪原》《红岩》《艳阳天》等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主题基调,也是进步文学思想最重要的收获。坦率地说,我们今天的长篇小说数量那么多,但似乎还没能形成新中国时期长篇小说那样的高峰。不少研究者承认这一事实,却找不到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只要我们留意那个时代的文学思想进步的过程,就不难发现,进步的中国作家找到了一条合符创作人民性作品规律的入径,创造了一条出优秀作品的基本经验,那就是“深入生活”。作家自觉走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投身时代的洪流,走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感受生活,获得文学创作的灵感,写出人民喜欢的文学作品。这就是“深入生活”的深刻内涵。当然,也有理论家认为处处有生活,作家身边到处是生活,写自己就是写生活。这些观点当然也合符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但要完成文学的时代使命,写出与时代相称的大作力作,仅靠一般性的规律远远不够。必须要有独特的发现。“深入生活”就是一种创新性的独特发现。很长时期以来,我们并不怎么爱讲“深入生活”,是因为当代生活使作家要真正深入生活很困难,只好用其他更便捷的方式来代替,并非“深入生活”过时了。可见,关于“生活”这个概念的理解,也有进步与非进步之分。

      今天很多人喜欢谈论新中国文学。我们会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更多地看到一些教训,而无视新中国文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当代文学思想的滋养作用。实际上,如果我们尊重新中国文学经验,那么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民族的文学思想的进步,最根本的是来源于自己民族的创造生活。中国近代以来,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还有封建社会对国家发进步的阻碍,所以生存斗争特别严峻。还有地理位势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经济社会问题。这种时代矛盾与冲突,正是中国先进文化生长创造的源泉,也是文学思想进步的源泉。西方也有先进文化,我们也不断学习,但如果没有中国现实生活的过滤,就无法变成一种先进的文化,也不可能推动文学思想的进步。当然,我们要懂得学习和继承民族优秀的文学传统。但传统是我们的思想之流,不是我们的思想之源。文学思想进步之源是现实生活。现在有很多人可能搞错了,要到孔子那里寻找思想的源泉。

      新中国的文学思想遗产非常宝贵。特别是当我们意识到需要建立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思想框架来描述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状况的时候。新中国文学的进步意义就会被我们更深刻认识。我们正在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求我们的文学思想尽快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抵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思想和我们的当代文学。如果我们不是过多看到新中国文学的局限而是更多地总结新中国的文学经验的话,就会发现,整个新中国文学思想的进程,都是在为今后的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民族自己的文学思想做准备,打基础。

      改革开放时代,各种各样文学思想的碰撞,形成文学发展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其实中国文学思想的进步轨迹仍然很清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成功的找回了“五四”以来建构的理性启蒙的文学理想,恢复了文学道德批判功能,这是中国文学思想的巨大进步。没有这个反思过程,中国文学思想的负面的东西如“极左”思想就无法清除。当然,我们也知道,由于这个时期的文学思想是重点反思文革的成果,有比较具体功利的目的性。所以在思想理论上的收获也是有限的。特别是这个反思时期的文学让“人性论”为基础的文学思想所控制,不能不说是种思想探索的回流倒退。文学当然要写人,当然要揭示人性深度,但人性是经济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的意义要通过这复杂的社会关系才真实体现。必须把人放在历史现实当中去表现,才是真正深刻的人性。“人性论”恰恰试图把文学引离这样的思想道路。这种文学思想并没有引起作家们足够的警惕。一个时期以来,作家们宁可选择这种比较方便的文学思想而放弃发对我们时代现实矛盾冲突的更艰难的思索。

      很显然,这种集体选择的后果并没有使中国当代文学思想中的理性道德批判力度得以加强,反而出现越来越多的困难。读者越来越不相信以自我个性为核心的道德理性思想的真实性、真理性和可信性。一度在文学中复归的理性启蒙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快失却了光采。尽管不少人一直试图用“人性”继续擦亮这个启蒙的文学招牌,但总是无法成功。我们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去认识思想困难的现象。一是这种道德理性的启蒙内涵一直拖着重重的西方文化的阴影,无法让中国文学全盘接受。当文学“反思”完成历史性任务以后,理性启蒙就失去了原有的紧近感。其二显然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按照理性启蒙的路线图走。事实上,理性启蒙的文化内涵已经无力表达中国现实生活的进步的本质。中国在走着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其丰富性、深刻性这许多人不容易理解认识,也让中国文学思想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很费解。于是出现了思想的困难。当各种思潮相互激荡过程中,中国的文学思想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得到主动并渐渐失去对自己核心价值的确认。

      理性批判的有限性曾经一度让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想再度热衷取代。中国现代文学时期,西方现代派的东西就曾被大量引进,时代的变化没有给这种文学理念提供其成为文学主流的机会。而改革开放初期的“现代派”热,也同样没有多少成功的机会,它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再度造成了中国文学思想对西方文学思想的更深刻的怀疑。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虽然中国文学思想还在寻找进步的突破口,但不能过当信任西方现代派思想,中国文学不会走这条道路。这个探索的过程,也在促使中国自己的当代文学思想的觉醒。

      我们注意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事业的大力推进,让在世界格局中重要性得到历史性的提升,中国正在谋求对世界更加负责任的可能性,正在孕育为人类文明进步多做贡献的冲动。这个悄然而重要的变化信息显然也正在被中国文学思想所捕捉所接收,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这个概念的酝酿和形成。这个概念也许还不够凝炼,内涵也许还需要进一步充实,还没有引起思想理论的足够重视,但它所包含的思想进步的冲动已经能让我们感觉到了,那就是,随着中国在世界格局发展变化中的地位调整,中国要作为一个负责有大国对世界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多做贡献,中国的文学是否能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进程中找到了进步发展的方向找到自己的话语。我们长期享受着西方文学思想的好处,也深受西方文学思想之苦。特别是当我们意识到需要建构自己的文学思想框架的时候,这种痛苦就变得很难忍受。在很多思想层面上,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文学思想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我们不会思想了。一个连大学文学教科书都需要向西方进口的国家,怎么能有自己的文学思想,更不用说是话语权了。改变这样一个被动格局需要很大的力量,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我们是可以不用花很长时间找到思想的立足点的,那就是,中国正在发生的波澜壮阔变化的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从国家民族的进步事业中找到文学思想的进步话语。

      我们直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文学理论有所意识有所作为,只是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对时代深刻思考,积极捕捉时代新的信息的努力。例如,在张炜小说里,我们看到了作家与世俗思想观念不妥协的态度。在周梅森的小说中,一直努力触及当前经济社会最前沿领域里最深刻的矛盾冲突。在杨少衡的小说里,我们会很注意到作家一直想摆脱落后的官场文化的困扰,以先进文化的精神去探索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基层政治家们复杂的性格。在肖克凡的小说里,我们看到青年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经济社会大变革中的成长。在曹征路的小说里,我们体验到作家试图摆脱阶级斗争模式,又不得不直面社会低层真实人生那种思索的痛苦、焦虑、纠结和茫然。

      文学思想的进步反映出社会进步以及社会思想的进步,引领着文学的进步。与此同时,作家思想的进步,作家思考的深化也是文学思想的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进步因素。事实在,中国作家一直在热情地投身时代,深入生活,积极地探索和思考着表现时代的进步和时代文化的进步。中国当代的进步文学正在形成势头,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对世界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先进的文化正在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学思想进步也将会争取是世界文学思想的进步。

      本文标题:文学思想怎样进步?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117376.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