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办不办婚礼,这是一个问题

  • 作者: 畅谈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9641
  • 刘峙奥

      

      

      

      前段时间,微博就“你能接受结婚不举办婚礼吗?”开启了投票,约55%的人认为婚礼劳民伤财,可以不办。评论中,不乏女性旗帜鲜明地反对婚礼。乍一看,这个数据实在有悖常识。一直以来,婚礼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么突然大家就都不想办了呢?

      然而,所有的“离经叛道”都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积怨已久。

      年轻人为什么不想办婚礼了?

      在距离婚礼还有三个月的时候,李娜退缩了。

      不是情变,而是怕了四个爹妈。争吵和眼泪,从年初两家选结婚日期的时候就没停过。

      女方爸妈选的日子,男方爸妈说不吉利;男方爸妈选的日子,女方爸妈又说碰上农忙,老家的亲戚来不了。你来我往,李娜夹在爸妈和男友之间,里外不是人。

      李娜不明白,为什么都21世纪了,家长还那么古板,累不累?一想到婚礼这出“闹剧”才刚开始,以后有的是争吵,她就感到绝望。

      对他们来说,婚礼就如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婚礼,首先是金钱的博弈。

      从彩礼、三金、嫁妆到婚庆、车、饭、酒、烟的档次,再到买多少钱的钻戒、买不买婚纱,每一个涉及钱的东西,都要六个人大战三百回合才能决定,钱花了,人也不落好。

      婚礼,还是习俗的博弈。

      我国现代婚礼早就有了一套成熟的流程。司仪故作煽情:“下面让我们把灯光照向父亲,现在女儿长大了,她要走了……”爸妈哭了,台下的宾客却早已交杯换盏,好不乐乎。

      新人先是在司仪的指挥下龇牙展笑,然后在亲朋的起哄下游戏赔笑,最后在爸妈的带领下喝酒强笑。

      其实不止新人尴尬,参加婚礼的人也尴尬。

      子女應当满足老一辈人的心愿,父母也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婚礼的形式,甚至婚礼本身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相互体谅,相互支持,负担起对家庭和父母的责任,不是吗?

      看着几乎每次都一样的舞台装饰、新娘化得亲妈都不认得的妆容,听着司仪讲差不离的催泪故事,和一大桌根本不认识的人尬聊,抢着一大盘里只有几口的饭菜,心下暗道:“要不下次光给钱得了,我可不想来了。”

      本来年轻人就工作忙,假少,没用在度蜜月上就够心塞了,还要浪费到90%的人都不认识的大型尴尬现场上,搁谁谁不心塞?

      也不是没提出过不办婚礼的想法。但是只要你敢稍微试探一下,就会引发爸妈的雷霆之怒:你要不办婚礼,我就没你这个儿子/女儿!

      父母为什么执着于办婚礼?

      有人说,办婚礼是为了收回份子钱,其实这个理由并不成立。

      百合网《2017中国人婚礼状况调研报告》大数据显示,中国人婚礼花费5万—10万的占42%,依次下来是10万—20万和2万—5万。但在一二线城市,这个价已经飙到20万以上。

      首先,吃的得有排面。

      在北京,一到婚礼“旺季”,西餐、法餐、北京菜、湘菜等特色餐厅,餐标费用基本在3888—8888之间(额外加收16%的服务费);星级酒店餐标(桌餐)基本在6888—12888之间(额外加收16%的服务费)。

      其次,阵仗也不能输。

      中国婚博会数据显示,上海人婚礼婚庆策划总花费平均在25386元,主要集中在人员服务、花艺设计、灯光设计以及搭建布置、策划设计方面,这几项的花销占该项目总花费80%。

      不仅如此,婚礼现场外面还得有茶歇,有伴手礼!桌子上分散着花、点心、甜品、婚纱照、摆件等一系列供大家自拍的小东西,才显得“高级”!

      不为了份子钱,这么折腾,到底图啥呢?

      第一,为了面子。

      对男方而言,他们需要一场婚礼来彰显自家的财力,让别人知道自己家过得很好。若是不办婚礼,别人还不知道咋想呢。不仅要办,而且要用最好的,才能显得自己底气足。

      第二,明媒正娶。

      一般,女方父母更在意婚礼。一方面考验对方愿意为了自己的女儿付出多大的财力、精力,这决定了女儿未来的家庭地位。

      另一方面也同时是将女儿正式介绍给男方全部的关系网,无形建立一个监督机制,让男方形成一种为家负责的责任感,以后胆敢干出离经叛道的事情,将接受所有亲朋的指摘。最坏的情况也是不敢光明正大地二婚。

      第三,怕被人挑理。

      戴汐的母亲坚决反对不办婚礼这个行为。作为一个听多了张家长李家短的中年妇女,她深知谣言猛于虎的威力。

      今天你结婚没请老家的二老姑,明天她就会告诉三老姑:“我女儿结婚都请他家了,他家结婚都不请我,不认咱这穷亲戚了!”

      三老姑又告诉四老舅:“小两口肯定有问题,结婚都不敢光明正大的。”……

      等再传回戴妈妈耳朵里就成了:“男方肯定是二婚,才不办酒。”

      第四,告别儿女。

      在古代,婚礼第一拜是给上天,第二拜是给父母,最后才是夫妻。

      婚礼不仅有昭告天下的作用,更标志着新人身份的彻底转变。对父母来说,子女成年了也还是孩子,只有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学会相互照顾、相互负责,为自己的小家、为两个大家承担责任时,才真正成了大人。

      父母无非就是想看着子女幸福,漫长的婚礼筹备,是他们向子女的告别。

      年轻人有自己的仪式感

      哪个女孩子少女时期没有幻想过自己的婚礼呢?穿着白纱,牵着爸爸的手,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白马王子,成为当天最美、最幸福的女人。

      但是乘兴而去,往往意味败兴而归。

      大部分人不是不想办婚礼,不是不需要仪式感,而是他们发现,婚礼的仪式感,自己说了不算。

      想把婚礼办成大型K歌现场,爸妈说:“不可以,有伤风化。”

      想举办海边教堂婚礼,爸妈说:“不可以,中国人去什么教堂。”

      想办草地婚礼,爸妈说:“不可以,亲戚吃不饱。”

      想旅行婚礼,爸妈干脆说:“你们自己过去吧,我们没你这个孩子。”

      ……

      自己的声音父母听不进去,父母的婚俗自己又不认同。

      办一场“尬出天际”的婚礼,花再多的钱都很俗气,根本不会有面子,只会劳民伤财。与其向一群根本都叫不上名字的人宣告明媒正娶,还不如朋友圈发个结婚证有宣誓力。况且,大家都是独生子女,交通那么发达,告别啥呀,说溜达就溜达回来。

      表面上是婚礼之争,实际上还是观念之争。时代在变迁,2019年已经不适合再用传统的观念来桎梏我们了。不要再告诉别人要做什么,而是给予别人选择的自由。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仪式感,不是离经叛道,而是文明的进步。

      戴汐说:“今年过年,我和他去追了极光。在欧若拉女神的见证下大喊我爱你,难道不比婚礼起哄下说的我爱你,更加真挚吗?”

      子女应当满足老一辈人的心愿,父母也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婚礼的形式,甚至婚礼本身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相互体谅,相互支持,负担起对家庭和父母的责任,不是吗?(资料来源:《新周刊》)

      本文标题:办不办婚礼,这是一个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131768.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