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邦
散文易学难工,易写难精。散文容易写,谁都可以写,但要写好却难,写出精品为众人欣赏与关注更难。怎么写,如何写好散文,我想根据我在阅读与写作中的体会,谈谈我对散文创作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不虚假
不虚假就是真实,包括题材真实与情感真挚。我认为,散文应该是作者的真实记录与真情流露。如果不是,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了,至少不是好散文。在小说里,你可以把自己隐藏起來;在诗歌中,你也可以把自己包装起来。但是,散文不行!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送我一本书,叫《红孩谈散文》,并在扉页上题写了一句话,叫做“散文是说我的世界”。我非常认同这句话。每一篇散文,散文里事实的陈述、情感的抒发、思想的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都坦露无遗,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真实,比任何包装与掩饰都来得亲切,都呈现优美,都有感染力;比任何力量都靠谱,都强大,都有穿透力,都深入人心。散文的优势,在于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否则,情理不存,又如何取信于读者?所以,一篇好散文,应该真实,也必须真实,呈现真实的我,真实的他和它。唯有真实,才纯朴、清澈,才有品位,才有味道,才能打动读者,广受大家的喜爱。
题材真实,是散文的根本。我是这样认为的。散文题材失去了真实性,就失去了可信度与说服力,没了纯真、光泽和圣洁,再好的语言文字和表达形式都会软弱无力、黯然失泽,再好的情感抒发和思想放射都会蒙上做作和虚伪的阴影。就像有些展馆里、商店橱窗中摆设的塑料花制品,从表面上看,造型逼真,色彩艳丽,光彩夺人,但是只要你走近一点,触摸一下,就会发现它是一种假象,就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就会大失所望,没有了欣喜与激动。要知道,编造的东西是经不起推敲的,稍不留神就露出了马脚,切不说读者比你聪明睿智得多,千万双读者的眼睛是骗不过的。
我认为,一篇好散文,光题材真实还不够,还需要作者的情感真实。好散文,是能够打动人、吸引人、启迪人、激励人的。写一篇散文,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他人。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就更别想感动他人。
在散文创作中,要把自己摆进去,倾注情感,融入文中。写出来的散文,一定要让人看到一个真实的你、你真实的思想情感在里面,是生活与情感的真实写照,有哭,有笑,有喜,有愁,有苦,有乐,有爱,有恨,有思考,有行走,有梦想,鲜活地展现,真实地袒露,自然地流淌,而不是让人觉得你是在卖弄,在做作,在表演,在掩饰,在搔首弄姿,在无病呻吟,在故弄玄虚,在瞒天过海。否则,不仅提不起读者对你文章的认同和兴趣,甚至不屑一顾,心生厌烦和厌恶,以致于会怀疑起你的文风、人品与德行来。
还有一点,也需要引起我们注意:就是情感表达的度。缺乏情感或者情感淡薄,文章是立不起来的;但肆意、放纵、毫无节制地施放、渲染情感,会适得其反,弱化甚至丧失文本的真实度和感染力。所以,在散文创作中,一方面要融入、贯注真实情感,另一方面表达与抒发情感又要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所以,在写作中一定要学会控制、隐忍情感,掌握分寸,注意火候,有收有放,有抑有扬,点到为止,不着笔墨、不露声色地将情感镶嵌和蕴含在字里行间。
二、不雷同
雷同是散文创作的大忌,也是很多作者难以根除的毛病。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复自己,二是复制他人。网络时代,为我们的散文创作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和广阔的天地。但是,我们在阅读中也会发现,很多作者打不开思路,跳不出雷同的束缚,有意无意、习以为常地重复着自己、复制着他人的写作姿态与模式,在题材、内容、语言和形式上与自己已有的作品或者他人的文章如出一辙,甚至惊人的相似。譬如说,写游记,山呀,水呀,路呀,亭呀,花呀,草呀,树呀,一样行程路线,一样的时间顺序,最后一样的再发一顿感慨,千篇一律,似曾相识;写人物,爷爷奋斗,奶奶慈祥,父亲严厉,母亲辛劳,孩童活泼可爱,老师爱岗敬业,邻居大叔、大婶助人为乐,老套陈旧,缺乏新意。这样的散文,由于跳不出雷同的圈子,少了新颖度,缺乏新鲜感,读起来寡淡如水,味同嚼蜡,与“垃圾文章”的距离就不远了。
在我的心目中,写老师题材的文章太多了,没有什么可读性,但我看了贾平凹的散文《我的老师》后,像雨过天晴后一缕阳光直射我的心坎,亮堂堂、暖烘烘的。让人意想不到,他写的老师,不是我们平常在很多文章中见到的那些站在讲台上手捏粉笔头爱岗敬业专心致致向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的高大身影和形象,而是一个刚刚从牙牙学语到蹒跚行步年仅三岁的孩子,生动、形象、逼真地把一个纯真无瑕、天真可爱的孩子的身影呈现在读者面前,道出了孩子心无杂念无所顾忌地说实话、讲真话的本真,应该是他,也是天下所有人理当遵循、践行的人生态度和处世之道。这种与众不同的取材,真是绝了。
迟子建的《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敏感地在厅堂里捕捉到一只小到一般人的肉眼很难看得见比蚂蚁还小的虫子,闻到在神龛上点燃檀香的奇异香气后,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为了它的目标,不畏疼痛,奋不顾身,一而再、再而三不屈不挠地向上攀登,直至体力耗尽,生命终绝。其视角独特,眼光敏锐,题材新颖,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将文本的意境发挥到了极致。
三、不生疏
生疏,就是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过的。散文创作,是不宜去写生疏的东西的,要尽量回避生疏,远离生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是熟悉的身边的人或事。不熟悉的东西最好别去碰,硬要去写的话,就要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尽可能取得详实、准确的素材,真正识得“庐山真面目”。否则,勉为其难,盲人摸象,就会闹笑话,出洋相,出现硬伤,形成败笔,令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一些名作家,他能够写出经典作品来,就是因为他写的是最熟悉的地方,最了解的对象。鲁迅写绍兴,沈从文写湘西,莫言写高密,迟子建写东北,阿来写藏族,贾平凹写秦腔,王宗仁写军旅,严歌苓写女性,毕淑敏写医生,蒋子龙写工厂,梁晓声写知青,阎真写高校,浮石写拍卖,不胜枚举。他们能行云流水,妙笔生花,无不与自身经历、熟悉的地域、民族、职业和生活有关。相反,写远离自己的人与事,就会隔靴搔痒,牵强附会,弄巧成拙,写不出生动、细腻和深刻,写不出特色、风味和情趣,写不出引人入胜和意味深长来。
有一位文学朋友,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对生活、对文学有着充分想象力和感受力,他写了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在洞庭湖区建水电站的故事,谋篇布局独出心裁,故事情节曲折优美,人物个性特色显著,但是,殊不知洞庭湖虽然浩瀚辽阔,波浪滔滔,水源充足,也有水流,但没有落差,产生不了水势,也就根本发不出电来,完全是作者对洞庭湖实际情况生疏而致。
四、不空泛
散文是需要情感的。就像一个人一样,不光有肌肉、骨骼和血液,还有感觉、思维和精神;否则,就是一具行尸走肉,一堆水和碳的化成物。同样,一篇散文,不光需要词汇、语言的组合和结构的搭建,还需要思想、情感、意境的表达和抒发;否则,就只能是一大摞呆板、平庸的语言文字的凑合与堆砌,言之无物,没有光泽,失去审美价值。
另一方面,只有情感和思想也不行。散文不是论文,也不是诗歌,不需要连篇累牍地说大道理,发大议论,也不需要自以为是不善边际地飞扬文字,放纵情感,要贴近生活,呈现细微,有形,有色,有动,有静,有人影,有声音,有泥土味,有饭香气,有山峦起伏,有江河奔腾。一篇文章,如果自作多情,无病呻吟,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哪怕你的词藻再丰富,语言再优美,情感再丰沛,哲思再深刻,也是水月镜花,品位不高,一“花瓶文章”而已。
我在一个微信群发现,有一位女作家,写作勤奋,文笔也不错,她写的每一篇散文,都是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东西。但是,她有一个毛病,就是好像生怕人家看不懂她的文章似的,总喜欢在文本中花费将近一半甚至更多的篇幅,用演讲式、诗意般地文字不厌其烦地说大道理,抒大情感,用尽了比拟、排比、反复、层递、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来阐述她的观点和立场,殊不知这种空洞的说教与肆意的抒情不仅不能为文章增色,相反地弄巧成拙,降低了文章的品位。
五、不晦暗
有人说,散文是自我的东西,无须考虑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我不敢苟同。文以载道,拒绝晦暗。散文,尤其是品质较高的散文,不光是自我情感的抒发与宣泄,更是一种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坦露与表达。写出来的散文,不光是简单的个人体验、记录,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还要给他人阅读、欣赏的,向他人表达、传递你的认知、思想和立场的,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影响他人的思考与判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促进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它必须是光亮的,暖人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而不是消极的,庸俗的,龌龊的,晦暗的,反动的。否则,它就会污染社会环境,有害于人的精神健康,为社会文明进步所排斥、唾弃。
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应该永远是散文的主旨与主题。鲁迅的《一件小事》,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小桔灯》,杨朔的《茶花赋》,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邵华与毛岸青的《我爱韶山红杜鹃》,无不闪烁着思想与艺术的光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成为中国近现代不朽的篇章。
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在精神层面的终级目标,也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人文理想”和“精神享受”的高尚追求。当今社会,随着国门的打开,思想观念多样化,利益至上、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等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这与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优秀文化传统极不相称,也与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格格不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发展前进中求真、向善、崇美仍然是社会的主流,真诚待人、乐于助人、大信大德、大仁大义的事,心灵美、行为美的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最美司机”“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警察”“最美农民工”“最美清洁工”……屡见不鲜,都是我们可写的好对象、好素材。
去年,我看到有关新闻出版部门看到一则通报,严厉批評某刊物上的一篇文章,作者以匪夷所思的手笔,编织了一个单位串通合谋,徇私作弊,拉拢诱惑,行贿受贿,损害国家利益的故事,传递给读者的是从省到市到县到乡镇没一个好人,违法乱纪盛行,社会一片黑暗。全文主题灰暗,情节荒谬,格调低下,与社会、与时代的主流相悖。这样的题材无疑是晦暗的,我们绝对不要去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