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贤 河南开封 475000
一、自然保护区概述
(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指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的区域[ 韩德培,陈汉光:《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二)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
1.创立阶段:20世纪中叶,在秉志、钱崇澍等多位科学家的建议下,我国启动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工作。1956年,广东省建立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它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保护区事业开始起步。到1956年底,我国建立了19处。2.缓慢发展阶段: 1966年到1971年,我国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保护区事业在这个时期处于完全停滞状态。1972年,人类第一届环境与发展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保护区事业重新焕发生机。到1978年底,累计建立34处[王志臣:《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探讨》,载《林业资源管理》2012年第6期。
3.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我国从1979年进入了保护区事业的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7月31日,我国加入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这些在我国保护区发展史上均是难以抹煞的一笔。
根据201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告》公布的数据,截止2014年中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740个,总面积约147.03万km,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8%。截止到2018年2月,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录已经收录了46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罗菊春,王灵艳:《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问题》,载《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5-15。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现况及突出问题
(一)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尽管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总需求的疲软,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年12月1日正式发布,首次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的5大措施指明了旅游产业升级方向[梁留科,曹新向:《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初探》,载《生态经济》2006年第3期。]。这将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此前世界旅游组织作出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独特的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所要保护的对象,但同时也是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资本。目前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备[ 汪丽,王兴中:《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城镇生态旅游整合开发研究》,载《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二)“生态旅游”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使当地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主要原因:1.粗放开发,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许多保护区的有关部门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个别保护区甚至在资源本底调查尚未完成,对保护对象的特点和规律还不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就开展生态旅游。
2.缺乏科学的管理。保护区的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如风景区归建设部管,森林公园归林业部管,自然保护区归环保局综合管理,存在政出多门、推诱扯皮、利益冲突等问题,自然环境成为其中的牺牲品。生态旅游区、当地社区和政府、保护区主管部门、经营部门之间的相互排斥与冲突多于合作与协调。
3.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其实际做法离生态旅游的要求相差甚远,普遍缺乏对生态旅游真正内涵的理解,实际上仍是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 朱璇,朱海森:《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问题和对策——来自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调查》,载《生态经济》2007年第11期]。已经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旅游管理规章,对保护区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管理。
4.保护区旅游投入水平低。开展生态旅游对保护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保护、科研、宣传、教育、监测等各项功能全面发挥。然而,大多数保护区科研基础薄弱,缺乏依赖科学信息的管理和措施;保护区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教育和科普教育滞后;大多数保护区资金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不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 王志臣:《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探讨》,载《林业资源管理》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