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婚俗之传统与现实的碰撞——以同心县回族聚居区为个案

  • 作者: 新生代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6155
  • 刘泽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9

    绪论

    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文明阶段时期的重要社会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婚姻是指男女关系正常的社会形式,它在历史上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借助于婚姻形式来调节或裁判男女之间的性生活,并且确定夫妇和父母的权利与义务。”婚姻涉及了夫妻双方以外的众多亲属,因此它也就成为一项严格的社会制度。探讨宁夏同心县回族的婚姻问题,并注意其背后所反映的某一时期的社会状态,不仅有助于从社会角度了解当地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并能够在现实中与时俱进的把握历史的走向。在物质资源和文化不发达且民族成分较为单一的社会状态,此地区对于我们探究少数民族婚姻状态及其何以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一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同心县地理区位

    同心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域内地形以山地为主,海拔1240-2625米,夹杂丘陵、川地、黄土地等组成复杂地貌。同心县县境内沟壑纵横,按照地质地貌和开发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西部扬黄灌区、中部干旱山区、东部旱作塬区”三块区域。中部丘陵、沟壑、山地、沙漠等地貌类型占总面积的65.4%,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比较艰苦……

    传统婚俗之过程

    穆罕默德说:"结婚是我们定制,背弃我的定制,不是我的教生。"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

      传统回族婚礼程序从“提亲”(俗称说媒)开始,一般要经过“相亲”、“说色俩目(订婚)”、“要日子(确定婚期)”、“买聘礼”、“插花”、“完婚”等程序。在伊斯兰教教义和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之下,回族人民要求必须结婚,并且在同心这个回族人口比例高达87%的地区,这一要求更为严苛。“一家有女百家求”,回族姑娘一旦完成教育后,父母及姑娘本身也都愿意寻找另一半。一般都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看准女方家的姑娘后,请媒人去提亲。媒人在有意无意间注意到男女双方在年龄,长相,家道相近而主动牵线搭桥以促成美好姻缘。媒人数目一般为两人,分别代表男女双方,女性做媒也是可以的,但数目就须为两人。男方媒人上门提亲之时,往往携带茶、糖等四色礼,名曰“开口茶”,并将男方包括姓名、长相、家庭经济状况在内的详细信息告诉女方。女方家长了解后,再通过自身途径仔细打听核实男方情况,包括要自家媒人到男方家中拜访。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相亲这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此事往往由双方媒人代为安排,在集市或亲戚朋友家见面,以便男女双方对有可能成为自己的之后的人生伴侣的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考虑自己是否要与对方共渡余生。如果一切顺利,子女与家长都没有反对意见,那便可以正式见面。如果女方对男方的条件觉得满意,此后便进入下一个环节,在媒人的撮合下,男女双方家人选择一个好日子(一般指主麻日,即星期五)由男方家人及媒人携衣服、鞋袜、肉、香油、大米,化妆品等到女方家。女方设宴款待,双方家长与来宾互道“色俩目”。

      订婚后男方根据自家的准备情况到女方家去“要日子”,请媒人代为同女方家商定。这个过程充满着常见的礼仪与客套。男方迫不及待,以显诚意满满。女方百般推辞,故作矜持。理由不外乎是“女儿还小,须由母亲再教几年”,“舍不得女儿这么早出嫁”之类特有的套路,以表示自家女儿金贵,不是没人要才着急推出门去,免得让人耻笑。婚期一旦确定,则不能随意变更。

      送聘礼被称作“插花”、同心县东部地区多称作“定亲”。女婿在其父母、祖父母等亲戚以及媒人,阿訇的陪同下来到女方家中。女方也请一位阿訇及亲属热情相迎。之后的过程充满了宗教色彩。双方互道“色俩目”后,举行“尔麦里”,即诵读《古兰经》相关章节,祈求真主保佑亲事平安顺利。之后双方共同赴宴,并商定结婚的具体事宜。返回时女方给女婿送衣服、鞋袜、帽子,给男方家女宾送衣料和钱,称为“打发”。“插花”之日,亲朋好友会到女方家添礼。俗称“添香”,一般不说恭喜之类的话,以免引起女方家伤心。

      “插花”结束,双方择期领结婚证,准备完婚。婚前男方要便请亲朋好友,缝制好被褥等,布置好新房。期间,男方母亲要带着男青年请舅舅参加婚礼,俗称“认外家”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切不可忽视。

      出嫁前一天,女方亲戚给姑娘“开脸”,俗称“扯线”,即用线绞去脸上的汗毛或用碎瓷片刮掉,用煮熟的鸡蛋在脸上滚一滚,以求多子多福。娶亲这天,男方家中遍贴红纸剪成的“囍”字。接近正午时,婚车到来,来宾皆出门迎亲,内专门有一人端干果盘出迎。在亲家和主人家互道“色俩目”后,双方入席。不可忘记的是要给“下马羊”(给新娘家小舅子的压车钱,以过去多为系着红绳的羯羊而得名)。这时,由亲家和舅舅陪同阿訇坐在上席,新郎坐在对面,接受阿訇的教导。先要问新郎一些《古兰经》方面的念词及翻译,同时对新郎进行教育,内容多为端正品行,孝顺父母等内容。新郎要郑重表态接受新娘之后,阿訇才正式念“伊扎卜”,象征婚礼已得到宗教意义上的成立。此后,完成“谢媒”这个必不可少程序。第二天新郎和新娘要起个大早,先洗“乌苏里(大净)”,在早饭后由新郎领新娘认婆家大小。至此婚礼完整结束,一个新的家庭宣告诞生。上述婚礼的程序体现了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把结婚视为天命和圣行。婚姻经双方同意,在自愿的原则下,经家长和媒人施以聘礼,从而合乎教规手续。

    现代婚姻状态

    近些年,随着同心经济的日渐发展和受教育人群的不断扩大,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得愈加开明,因自由恋爱而结婚的人群日渐增多。由于男女双方经过了一段时间恋爱经历,这就对传统的立足于媒人介绍的婚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传统婚姻的很多步骤已简化。首先,媒人的作用被大大弱化。由于男女双方有了恋爱的经历,自身对对方情况有了直观而细致的了解,而父母在子女恋爱的过程中也拥有了自己的判断,致使传统婚姻中媒人在其中奔走撮合的过程被直接省略。但基于对传统的尊重,结婚双方一般会找自己亲戚中的长辈充当媒人的角色,只是谢媒钱少了很多。其次,男女双方基于恋爱的基础已经达成了结婚的共识并得到了双方家长的同意,这就使婚姻的程序大大简化,“说媒”与“相亲”的步骤被直接省略,“说色俩目”与“与要日子”直接合并。双方家长在“说色俩目”时,就已经将婚期一并谈妥。同心回族的婚礼多在冬季举行,新娘及送亲的人被接到新房,在亲戚的见证下由阿訇举行宗教仪式,在婚礼上念经证婚。在保留原有传统习俗上,现代人也主张在婚礼中加入潮流的新式元素,新娘、新郎也会穿着西式的婚纱和礼服,请摄影师摄影留念,制作婚庆MV,宴请亲朋好友前来庆祝等。

      性行为的突破。《古兰经》严禁婚前性行为,严禁非夫妻的婚前性爱,关系亲密着也不能发生性行为,包括婚前性行为。但是,在现实中,笔者发现婚前存在性行为的在今20岁左右的较多,即不是没有或很少,而是有一定数量的。通过数据的整理发现,15%的人有婚前性行为。这一数据反映了一个看似比较矛盾的事情,即宗教要求与现实客观相冲突。

      阿訇的作用开始淡化。在传统的回族婚礼中,阿訇要参与“送聘礼”、“迎亲”、“结拜”这几个程序,没有阿訇参与这些程序,则无法构成一段“符合宗教”的婚姻。其次19世纪及以前,结婚主要是请阿訇作为见证人,并念一些《古兰经》的话语,此仪式结束后,婚姻方才正式且有效,这是穆斯林婚姻构成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穆斯林结婚时应当履行的教法仪式。进入21世纪后至今,结婚还是一定要有阿訇出场念尼卡哈,但这种结婚形式之前,结婚双方必须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结婚证。因此,国家干预也造成婚姻程序的一些变化。

    特殊的礼金制度。

    《古兰经》上有规定,如果你选择一个妻子的话,你要给一定数量的聘礼。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表示对女方的尊重,二是女方没有什么收入,结婚的时候男方给女方家庭抚养女方的一点心意,还有这是给女方的,男方一点都不能剥夺。当地阿訇表示伊斯兰教中确有关于彩礼[ 注文章中彩礼等同于财礼。]的相关规定,要求男方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给予女方一定数额的彩礼作为女方出嫁的礼节和补偿。随着当地回族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结婚所需要的聘金、彩礼也越来越多。如今男方不仅需要给女方较为高额的彩礼,还需为女方提供住房。据笔者了解,当地农村娶妻的彩礼高达16—20万人民币,高额的彩礼往往是一个农村家庭多少年来的积蓄,其大大加重了农村居民生活的负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高彩高价索要彩礼?其背后所隐藏的又是哪种社会心理或社会机制呢?笔者实地调查并观察此种“风俗”后,发现这种索要高价除了有宗教意义上意义,其实还体现了此地的特殊的社会风俗。一方面送出的彩礼一般情况下只是一个为撑面子而做的表面功夫,女方一般会带着接近同等价值的嫁妆来到婆家。另一方面就是这种特殊的礼金制度了。这是一种类似于保险的困难分摊机制。人们在来参加婚礼时,都会带着礼金前来,(数额根据各家与结婚这家的亲疏状况和家境而不同)。这些钱被称为“人情债”,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结婚的花销。这些“人情债”要在账本上详细记录,将来亲戚家中办喜事时你也要随同样多的礼钱,众人会带着所欠的“人情债”前来赴宴。这样在保持收支平衡的情况下既拉近了大家的感情,也解决了急迫的财政危机。

    结语

    回族婚姻其有两种不同层面上的意义,一是宗教,一是法律。对于法律层面的意义我们暂不赘述,但是对于宗教意义上的婚姻,阿訇解释为婚姻等同于其其所履行的社会意义。不结婚就是对社会不负责,社会责任大于自我责任。“真主创建的一男一女就是为了结婚,为了繁衍人类,二是为了社会发展,代替真主来治理这个社会。其实宗教意义就是社会意义”。目前持自由恋爱、独身主义等婚姻观、人生观在同心县这个小地方也逐渐少量存在,也从侧面显现出回族婚姻的多元化,宗教中所认为婚姻所应该具备的与现实多元化思想产生强烈“碰撞”。

      财礼究竟代表者回族婚姻中的什么角色?财礼是婚姻过程中的偿还品,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当婚姻关系的实质是一种“等价交换”时,财礼就充当的等价物,用来衡量女性的价值,那么女人属于男方,而女方家庭拥有金钱。这可以从另一方面假设,即目前的婚姻关系的前提是交换性质的,婚姻关系的实质是组建新的社会“细胞”。

      总的来说,传统婚姻方式依然是主流,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自由恋爱只是集中在少数学历较高的工作青年之中。回族婚姻文化是历史发展在各种因素之下形成的,不是单一某一个民族自发的,是整个大环境下的历史舞台下局部地区的塑造,显然既有汲取外来文化,也有其信仰中的不可撼动因素。回族的婚姻观念反应出来的是整个中国婚姻文化的一个缩影,各种文化都是在历史前进中不断推陈出新,汲取新的历史养分,学习新的文化,使得自身文化得以发展。目前回族的婚姻观念相比其他汉文化地区,仍然属于较为保守的阶段,也仍然充满宗教意味,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已经逐渐在大环境中淡化宗教的色彩,在国家大环境下正在“学习”如何与世界婚姻观相进步与发展。

      本文标题:婚俗之传统与现实的碰撞——以同心县回族聚居区为个案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151445.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