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 重庆大学 重庆 400000
新媒体时代,在微博平台上人们追求短小精辟的碎片化信息,新闻都力求缩减到几十字内让受众看懂,因为很多人没有耐心也没有时间再点进链接看完整报道.而人物报道是几十一百字不能做到的,所以一些媒体转战公众号,为订阅号用户传播较长的人物报道内容,与微博信息相比,公众号的人物报道包含更多细节和观点,但与传统媒体时代的人物报道相比,选题、文章标题和叙事方式都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1.题材选择
"人间"(the Livings)网易旗下的专推送真实人物故事的公众号平台,选题方面没有限制,报道不是由记者自采,而是由它宣传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记录者",任何人可以投稿."人间"人物报道的故事都是来自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身边的每一个人.边缘人物和弱势群体是"人间"故事中经常出现的主人公杨绛在《老王》中写道:幸福的人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第十二次进监狱,他说他真的要做个好人了》中的张贝贝,《距离她杀死父亲,还有3小时》中弑父的16岁少女等,故事讲述他们的经历,或饱含辛酸,或迫于无奈,并不是所有的主人公都对现状感到不满,即便是社会主流不认可的小人物也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处事哲学.表面光鲜内里腐蚀的都市人的苦闷也是"人间"的主题之一.《炒币的90后:半年前,我曾身价百万》中大起大落的炒币人;《高考后,我参加了母亲的婚礼》中高考完得知父母要离婚的学生;《美漂十年,我们就像天空中的星》中在美国读书工作10年却还居无定所的博士,他们面临的问题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他们就是每个读者的化身."人间"中最受欢迎的故事往往是来自特殊职业者,警察、导演、医生、人大代表、练习生们经历过普通人不可能经历的不寻常的人生.《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中因为暴力执法导致犯人死亡被判处入狱12年的刑警大队长在出狱后潜伏卧底4年,终于抓住了当年抢劫伤人案的最后一名主犯的故事令不少读者肃然起敬.这些职业非同寻常的人不仅享受了职业带来的光荣,更多时候更承担着别人不了解的痛苦和压力.
"人间"故事就如它的名字一般,写尽了人间百态,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
2.文章标题
"人间"人物报道的标题有一类是可以直接体现主角身份的,直接了当,这类报道的主角一般是身份比较特殊的.如《注意,前方上访人员战斗集合》,《留守儿童的暑假:比起爸妈,手机才是我的亲人》,《民企老板,政府烂尾工程的接盘侠》,《被迫成家的小城少年:如果可能,我不会结婚》等都在标题直接点名故事是关于谁的.另一类是故事中最具冲击力的点被提炼成标题,如《被免费体检割错的宫颈》,《市长热线那头,没有市长》,《77个贼来听我的演唱会》等标题中看似夸张的数字描述能快速抓住读者眼球.另外常见的标题就是把故事概括后提炼成标题,如《官场上,我找不到比喝酒更好的生存之道》,《吃一年的剩菜,办一场有面子的婚礼》,《一箱丢失的现金差点牵出红楼走私案》等.3.人物报道的展现方式
"人间"每一篇文字在5000到10000字不等,发在公众号平台上通常以一张相似题材电影的剧照为开头,如《新时代农村,骗子的"富矿"》中的配图来自《我不是药神》中的黄毛,《相亲的姑娘,如果我们当年在一起》的配图来自《春逝》,图片下则是一小段摘自文章的重点语句,有一些文章包含有前言来简单介绍主角的背景,正文部分为了方便读者阅读,避免引发疲劳以数字分成段落,文章结尾一般有一个后记交代文章正文未提到的主角的结局.除此之外正文结束,后台会筛选一些读者的留言来增加互动性,留言一般是针对文章的一些评论和感想.
"人间"的叙事角度有三种,一种是第一人称叙事,即文中的"我"就是故事的主角,这类文章一般是讲述普通人生活的种种无奈和辛酸,如《留守儿童的暑假:比起爸妈,手机才是我的亲人》中是以"爸爸"为第一人称讲述留守的儿子来深圳过暑假的经历,这种叙事角度真实、有代入感,如实得展现出主角的内心情感波动,更能打动人.另一种也是第一人称叙事,但是与第一种不同的是故事中的"我"并不是故事主角,但对主角发生的故事全程有参与,如《孔乙己》中的"我"就是12岁的酒馆小二,最经典的一篇是《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中的主角是前刑警大队长程兵,故事中的"我"只是警局的一个工作人员,对程兵的描述主要来自其他人的讲述.这类视角读者能跟随叙事者的节奏逐渐迈入故事的情节,如同一个观看电影的看客,虽没有直接参与,但主角的一举一动都能牵动读者的情绪.最后一种就是第三人称叙事,这种方式会附加其他人的评价和作者对人物故事的筛选,读起来更加客观,也更具可读性.
"人间"故事经常围绕一个简单的事物或者场景描写,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以时间或者人物串联起来的画面,描写物要表达的思想却不仅仅是物,而是物品背后蕴藏的人的情感.《糖盒子里,藏着母亲的爱与秘密》中围绕主角张文小时候最喜欢的吃的面食糖盒子展开讲述,从他的成长经历中对糖盒子的情感的变化从非常喜欢到长大后不喜欢,体现的是人的成长经历带给人的变化,小时候对糖盒子的喜欢还包含母亲的爱和期望,长大后母亲不在,糖盒子也失去了它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