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慧
鲁东大学 山东烟台 26402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们进入一个文化差异、价值多元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能否以及如何达致价值共识成为耐人寻味的话题。
一、什么是共识、价值共识
在搞清楚价值共识之前,有必要先弄明白什么是共识。共识是以分立、差异为前提的。共识关键在“共”字的理解,“共”有公共、共同之意,不同的。非多元、差异下的一致不应该成为共识。这同时意味着共识什么是多主体的,各主体多元、平等。共识不是每个人对某件事的主动同意,尽管我们所称为共识的现象大都是表示接受的意思,但这只是泛泛意义或具有消极意义的共识。共识不是裸露,现成的存在,而是需要人们积极澄清或追求而“形成”“达致”的结果。共识本身不是凝固的,它随着社会历史变化而发展变化。共识包括知识共识与价值共识。所谓的价值共识,是指不同的价值主体之间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就某种价值或是某类价值及其合理性达成一致的认识。价值活动自身具有很强的主体性、社会历史性,与一定的文化情境有着本质的联系。相比对于客观存在的知识的共识追求,价值共识的存在可能更加令人深思。二、价值共识何以可能
(一)从人类角度
1、人的类存在性哲学史上费尔巴哈第一次将“类”这个概念引入其中,他把类理解为由个体组成的共同性、普遍性。在马克思看来,类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联系在一起的普遍性。人作为一种类的存在,必然也将是一种共同性、普遍性的存在,换句话说,人与人之间是有共通之处的,这种共通就为价值共识的达致创造可能性。
2、人类利益的均衡性
人的行为是源于由需要而产生的对利益的追求,利益成为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和价值取向。利益均衡是在一定的利益体系和利益格局下,利益体系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相对均势的状态。而人类利益从长远来看具有一定的均衡性,能够达到一定的均衡状态,在这种均衡状态利益的支配下,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会趋于同一个既定的方向。由此,价值共识成为可能。
(二)从文化角度
1、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模仿、借鉴文化的存在是以一种流动体的形式呈现的,在文化流动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文化相互交流、模仿、借鉴,各国不同文化因子相互参透融合,其最终结果必定是呈现出不同文化血液的内在一致性。由此,价值共识的达致便会成为可能。
2、文化价值系统的开放性
开放系统的内部状态随着时间的持续,无序性总是自发地减少,有序性总是自发地增加,呈现出一定的自组织性。文化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有序性、组织性增强,必将也代表着文化发展趋于一个既定的方向,即文化共识,又名价值共识,价值共识的达致便也将成为可能。
(三)从生活实践角度
生产、生活实践的趋同性。根据辩证唯物史观的观点,一方面,人都是一种类存在物,都是与实践(生产或生活)的方式存在着;两一方面,作为意识的价值观念归根结底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日益趋同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的基础上,至少某些价值共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