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泽丽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飞快发展,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也成为了重中之重。由于培智学校学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使得培智学校的课程改革显得更为突出。而培智学校的课程要与时俱进,不仅要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更要与现代特殊教育的基本理念相一致,以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为特殊儿童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一、课程生活化的内涵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研究者认为它既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蓝图,也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生活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各种的活动,或者说,人类这种生命的所有的日常活动和经历的总和。
尽管“课程生活化”何时、由谁正式提出似乎已不可考证,但这一词语已经成为指导培智学校课程设置与改革的基本原则。鉴于课程生活化发展中的内发性问题,研究者们对于培智学校课程的发展提出了诸多不同观点。如邓猛等人认为,培智学校的课程应走向“完整生活”,“生活化”课程的内容不能局限于生活技能,应着眼于完整的社会文化生活。吴春燕等人认为,智障教育课程需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课程应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超越狭义的生活。芦燕云等人认为,在生活化课程的发展之路上,课程已经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和技能了,让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体。
虽然提法不同,但“生活化”是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方向。培智学校基本都是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课程理念指导下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的教学。一切为了智障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以发展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主要诉求,是培智学校广为认可的价值取向,也是各培智学校的课程开发所共同追求的总目标。
二、培智学校生活化课程开发的依据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现实需要
当前,大量的轻度智障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培智学校以中、重度智障儿童为主要教育对象。这些儿童由于大脑有生理性缺陷或器质性损伤,智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且存在社会适应问题。因此,从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社会适应是其的教育重点。例如,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教学重点主要有四个领域:自助、基础准备、独立生活技能;沟通、口语和认知发展技能;社会化及人格发展技能;职业休闲和娱乐技能。不同于普通学校所提出的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培智学校把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适应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此外,受智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智力障碍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难以掌握抽象的知识。因此,培智学校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出发,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融入生活中,借助熟悉的具体生活事例,建立起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也就是把生活经验知识化,知识问题生活化。
(二)教育理论依据
1.教育为生活做准备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了“教育为生活做准备说”。在他看来,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为学生将来顺利地从事相应活动而做准备。历史上很多教学论家诸如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等人虽未明确提出“教学为学生将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这一观点,但却大致遵循了这一理论路线。
2.教育即生活
针对美国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强调教育的生活意义,揭示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按照杜威的观点,培智学校生活应与智障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培智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在借鉴、吸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的基础上,认为“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这表明了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体现了生活是教育的根本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