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鹏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一、少子化相关概念和我国少子化进程
人口少子化是指生育水平下降所引起的少儿人口逐渐减少的现象,狭义上的少子化则指少儿人口比重的下降。一般意义上,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于20%便意味着少子化现象的出现。人口少子化往往直接和较低的生育率、较高的老龄化水平相伴出现,会引发众多的社会问题,一直以来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自建国以来,我国少儿人口规模整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但出生率仍保持约3%的较高水平,尽管在1958-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国人口数量急剧下滑,但灾难过后巨大的报复性反弹使得人口出生率再次回到建国后的高水平上。在随后的十余年间,我国的少儿人口规模从1950年的1.9亿人增长至1975年的3.7亿人,呈现出显著的逆少子化趋势。但之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我国少儿人口规模开始转而下降。改革开放后,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自愿少子化趋势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少子化的程度。自2006年后,少儿人口规模稳定在较低水平,在二胎政策放开后,2016年新生人口数量增长率一度上升,但2017年该指标迅速回落至先前水平,证明该政策实际刺激作用有限,难以在长期中改变我国少子化的现状。可以预见的是,我国的少子化现象将仍维持较长时间。
二、少子化现象对民办教育的冲击
根据《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出现连续5年的下跌。在扩招的大背景下,高考生源的下降不可避免地造成众多院校难以完成招生计划,而在这其中,民办院校首当其冲。目前,众多民办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招生完成率仅达70%,而在这其中,学生的报到率又不达八成,招生现象不容乐观。在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后,伴随着教育资源需求的扩大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民办院校的发展一度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但限于其办学体制,其正常运营的现金流主要依赖于学生学费,一旦招生规模开始萎缩,众多民办院校便会陷入财务危机。因此,少子化的加剧会直接限制民办教育扩大招生计划,其规模经济的发展道路将会受限。
面对少子化对生源的直接打击,民办教育市场将迎来一次市场的重新洗牌,只有转换办学理念,调整发展战略,才能在更为狭小的市场中继续生存。同时,不可置否的是,民办教育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公民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其改革在社会层面也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