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君 武警上海总队机动第一支队政治工作部 上海 200000
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和我国军民融合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国民教育培养人才,从社会引进人才,更好地集聚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军队人才培养成本,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有利于实现军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和良性互动,有利于加速培养更多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
一、军民融合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军在军事人才的培育、引进、保留、使用上想了不少办法,下了很大功夫,加大了探索创新力度,以开放的视野吸引和聚集人才,初步建立起科学规范、运行顺畅的军民融合培养工作机制,对有效破解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矛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依托培养模式
依托培养模式主要集中在国防生培养上。2005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全面部署推开国防生培养工作。依托地方高等院校培养军队人才已成为我军初级军官的重要来源。目前,军队人才队伍军民融合式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招收选拔国防生为主,逐渐向实施“强军计划”研究生培养等多种形式拓展。(二)直接引进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采用特招或聘用的形式,直接引进地方相关人才为军队服务。例如接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提干、征召大学生士官和义务兵,既可以迅速扭转军队某些专业和领域高层次人才严重欠缺的被动局面,也可以为相关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扫清障碍。2005年国家又出台文职人员招聘制度,聘用地方人员为军队服务,开启了军队人员聘用的新进程。(三)合作培养模式
利用国民教育的优势,提升与地方院校联合办学层次,“3+1”“2+2”“4+2”等军地院校联合培养工作逐步展开;开辟高层次人才签约高校深造的“绿色通道”,选送科技干部进地方高校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并参与地方开展武器装备研发重大项目攻关;依托新装备研制生产厂家,建立高层次装备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等,效果比较明显,人才培养的政策机制日趋完善、数量规模逐步扩大、层次质量不断提高。然而,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军队人才队伍建设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军民融合”的思想观念没有牢固树立起来,军队院校与地方高校联系不多,各种优势教育资源挖掘与利用不够,融合式培养的规划设计不够科学,军队院校与地方高校基本上还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我国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干部也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在国防生的专业结构与部队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国防生学用脱节和第一任职能力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