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杰 中共歙县县委党校 安徽黄山 245000
一,梁启超其人其书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清末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与其老师康有为一道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并称为“康梁”。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也倡导文化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同时,与他与当时其他的学界大饕相比,更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尤其是在中国史学研究方面。梁启超在1901年到1902年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舒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被誉为中国新史学第一人!二,读《中国历史研究法》后的一些体会
(一)梁启超认为的史之意义及其范围和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在文章里对应的是前两章内容,梁启超在文中提到“个人之生命极短,人类社会之生命极长,社会常为螺旋形的向上发展。”显而易见,其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之影响。作者认为史的意义就是:“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这里所谓的“人类社会之赓续活动”,表明了梁启超认识到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他从历史的发展中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连续性。梁启超在文中说:“史也者,则所以叙累代人相续作业之情状者也。准此以谈,则凡人类活动在空际含孤立性,在时际含偶现性。断灭性者,皆非史的范围。其在空际有周遍性,在时际有连续性者,乃史的范围。”说明他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连续过程,比那些用静止的观点看历史的旧史学家要高明的多。梁启超通过对旧目录家所称的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政体之四体的举例说明,分析了旧史学界的现象和问题,指出过去的史学界都拘泥于数种体裁之内,未能为史学界辟一新天地,是过去之中国史学界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二)梁启超的史学改造观
针对上文所述的中国旧史学界的种种问题,在本章中梁启超给出了一些改造之法。其具体方法大致如下:其一,要弄清楚历史到底是写给谁看的。“旧史中无论何种体裁总是离不开其贵族性,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智识阶级。”历史的读者应该是人民群众,而旧史学家恰恰看不到这一点。其二,弄清楚是为何人所作的。“历史为死人古人而作耶?为生人今人或后人而作耶?据吾所见,此盖不成问题,得直答曰为生人耳。”但是旧史家的作品十有八九为死人作,其目的也不过是为死人歌功颂德罢了。其三,史学范围应该重新规定,以收缩为扩充。其四,史学家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来治史。“吾今日所渴求者,在得一近于客观性质的历史。我国人无论治何种学问,皆含有主观的作用,搀以他项目的,而绝不愿为纯客观的研究。”梁启超将史料获得的途径分为两种:一曰在文字记录之外者。如现存之实迹、传述之口碑、遗下之古物等等。二曰在文字记录者。如旧史、关系史迹文件、史部以外之群籍等等。中国古代史迹资料多为政府所控制或为门阀贵族所掌握,然遇有王朝更迭及门阀衰败时,大量的史迹资料被焚毁或遗失。至梁启超时代时“而我自首善以至各省都会,乃竟无一图书馆,无一博物馆,无一画苑。此其为国民之奇耻大诟且勿论,而学者欲治文献,复何所凭藉?”所以梁启超对史迹之遗失痛心疾首,“吾既身受种种苦痛,一方面既感文献证迹之易于散亡,宜设法置诸安全之地;一方面又感一国学问之资料,宜与一国人共之。则所以胥谋焉以应此需求者,宜必有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