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靖 中共忠县县委党校 重庆忠县 404003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迎来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的基本经验,可以探知能够继续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向前推进的重要启示。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仍需要继续努力,在坚持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时期的改革难点和重点,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一、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成就
(一)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
4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这一经济奇迹体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上。1.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从数量规模来看,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有3679亿元人民,而到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高达 82.7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2.2万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1978 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6%,仅次于美国。从经济增速角度看,1978至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名义增速高达14.5%,除开年均4.8%通胀率,年均实际增速仍高达9.3%。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日趋合理化,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197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81元人民币,仅为同期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是当时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国家;而2017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高达59660元人民币(近8800美元),已经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前后共计有7亿多人脱贫。
从社会生活水平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中国在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教文卫等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诸多辉煌成就。
2.我国迈入经济新常态,更看重高质量发展。在已经过去的 40年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包括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思路。改革开放初始,囿于自身发展经济的困境,中国的经济发展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逐渐扩大,中国自身也日益意识到转变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整体而言,中国的经济发展思路日趋成熟,逐渐由初始“唯GDP”论的发展思路过渡到可持续发展、注重高质量发展思路。
(二)政治体制改革有序推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得益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一是民主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之后党内民主建设取得显著成绩,逐步建立党内的民主机制,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八大,党中央一直强调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党的十九大还增加了“民主协商”,将民主内涵扩展为“五大民主”。二是法治改革。建立健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从法律上构建政治决策、政治监督的民主机制,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坚持依法治国、依规治党,通过国家法律制度和执政党党内法规制度的有机结合,实现整个政治体制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三是基层改革。在基层建立以协商民主为基础的民主制度,实现村自治、乡自治,并以此为基础逐层向上推进,逐步实现全国范围的民主政治制度和机制。四是理顺党政关系。实行党政机构分开、党政职能分开。党政机构分开,主要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和人大分立;党政职能分离,党的领导定位为政治领导,党组作用得到加强。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团体的关系,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党和国家机构的历次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机构职能体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机构职能体系的重大转变”。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针对党政关系中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权责划分不合理、权责脱节以及党政机构运行中协同不够、不够协调等问题进行了顶层制度设计。五是改革创新权力监督机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重新设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进行了几大创新: 建立了主要由上级纪委决定下级纪委的人事任免的提名机制;建立和完善中央巡视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推动派驻全覆盖,擦亮监督探头。2018年新修改的宪法规定,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三)社会治理更加现代化
中国的国家治理实现了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的转变,这种转变激活了社会活力,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水平,不断向治理能力现代化迈进。一是修改宪法及宪法修正案。使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确保公民权力和权利,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二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规范治理主体的行为。截至2017年12月底,除宪法外,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共263部。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共739件。三是建设服务型政府。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政府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能关系、促进简政放权为主线的行政改革,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功能,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地位。四是高度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把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专业化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把体制机制变革与现代科技应用深度融合起来,有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治理的质量、效率、效能和现代化水平。(四)生态文明制度逐渐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四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带领中国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本”。环境保护在1983年被党和政府确定为两项基本国策之一,并主导与支撑了中国整个八十年代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1979 年开启了规模破空前的“三北”(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工程,1981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9年首先通过了《环境保护法》,并相继制定并颁布了包括《森林法》、《草原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构建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2000年10月国家正式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并清晰界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定义与内涵,同时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大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同等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的高度,中国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向,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双赢。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在十八大报告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提升,提得更高、更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