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冯娇 西华大学 四川成都 610039
【关键字】:民族地区 文化自信 实践路径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既与文化自卑相反,又区别于文化自傲。前者可能导致文化虚无,后者可能导致文化霸权,而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深刻的文化自觉,它以实现文化持存、发展与自强为价值目标。文化自信是人作为主体对自信于自我生命存在,是现实的人在自我主体性方面的一种积极认可与证明。因此,文化自信构成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源动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自信的实践,不仅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国家政治稳定性有积极意义。
一、民族地区文化自信实践意义
(一)发展区域文化
每个民区地区都有特色鲜明的文化发展线索和区域特色文化。文化自信源于民族特有气质,并推动民族延续、民族融合与民族提升。加强文化自信,能够激发民众能动性,主动建设区域文化,推进多元民族文化融合共生,利于抓住民族文化灵魂,优化区域文化结构,将民族俗文化打造成精品精英文化;利于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与时俱进,丰富民族文化的时代内涵与生命历程;能够兼容并蓄,增加与外来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整合发展,打造有核心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二) 丰富民族精神
民族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动力也需要精神动力。没有先进文化民族不能持续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结构转型及多民族利益协调发展面临了利益博弈、价值冲突和观念差异的社会形态。文化自信不仅满足了民族发展需要,达成民族共识,增强民族凝聚,推动爱国主义,以改革创新再掀时代波澜,以民族文化空间扩展积极展现主体性文化形态与价值伟力。(三)增进民族繁荣
文化自信与民族活力息息相关。文化自信是少数民族自我识别自我认知的源泉,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既加深民族价值认识,提高思想文化凝聚力也生生不息地传承祖先的文化血脉。它对文化本质做分类,辨别主体文化与亚文化,利于发扬民族文化积极成份。同时,作为生产力中的智力因素,在民族风俗、道德传统等超时空元素方面推动民族自强不息。二、民族地区文化自信实现障碍
(一)制度供给侧障碍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时代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中国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必须适应传统社会转型。然而,目前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供给明显在满足现实需求上还有诸多不足。另外,众多民族地区没有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相应的民族自治条例,民族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受到影响。其实,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制度供给侧障碍一方面表现为制度建设滞后,社会转型得不到应有的制度创新支持,另一方面表现为制度建设时的具体考虑。
当自治优势难以发挥之时,文化建设也跟不上步伐,文化自信建设难以凑效。
(二)民族区域自治主体障碍。
1.观念和意识方面。目前,我国民族地区自治地方政府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没有依法治理并用现代管理理念施政。很多时候还是按照习惯行事,很难与民主政治挂钩,家族意识及宗教色彩浓厚。
2.能力和素质方面。
村班子成员素质低下,能力欠缺,难以担当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重任。虽然我们对民族地区基层干部大力培养,但见效甚微。正是由于民族地区基层干部素质低下,给现代化治理带来极大阻碍。
由于以上两点原因,民族地区基层领导文化自信建设本身不认可或者难以胜任,导致文化自信难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