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华 王利霞 石家庄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35
习近平在2017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媒体,科学构建宣传体系,创新教育模式,发挥多渠道协同教育优势,组织大学生广泛深入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意义重大。
一、自媒体视域下“微模式”构建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辅导员利用班会、团日活动、集中学习等传统的教育载体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会导致学习流于形式,过于枯燥,很难做到入脑、入心,并起到引领学生思想的作用。通过搭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微模式”,辅导员利用非整块的、零散的时间,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传播载体,将信息以非线性、零门槛的形式生产、积累、共享、传播,随时随地的对大学生进行显性或隐性的教育。以微博、微信为载体,以相对微小的文字规模,通过对学生的点滴渗透,力求实现由微小到巨大,从量变到质变的教育效果。
二、“微模式”构建的过程
(一)主体中心模式:打造“微形象”,树立教育主体新面貌
1.创新“微思维”:自媒体时代,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应结合习近平系列讲话中关于青年的内容,设置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专题教育,包括爱国、立志、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依靠学生创新教育形式,开发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2. 善用“微语言”: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微时代的语言应是诙谐、轻松、直白的大众语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应运用当前大学生所熟悉的网络新词、微言微语、生动活泼的表达,消除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感。
(二)载体中心模式:善用微阵地,畅通教育载体新渠道
自媒体是承载和传递思想教育的基本载体,运用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新兴传播媒介,以适应现在95后大学生的活跃思维。微信是目前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工作载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它具有使用高频度、操作简单、开放性、交互性强。(三)内容中心模式:策划微教育,打造思想教育精品课
1. 微课堂:通过项目小组分工合作,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教育、发展方面的重要讲话内容,开设十节微课程,统一构思、备课形成教育专题,并进行视频的录制,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清楚、讲明白,让大学生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易转化。2. 课前微酝酿,课后微补充
自媒体时代,辅导员可以在课前,利用微博、微信,将这节课的相关信息或有助于教学的资料推送给学生,并提出具有探讨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课后“微补充”。课后可利用微平台,发起讨论话题或心得体会等虚拟实践或知识补充。
3. 微实践
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指导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采用主题观摩、主题交流、主题座谈等鲜活生动的形式,使学生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会,并促进其向实践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