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素萍 河池市金城江区六圩镇中心小学 广西河池 547008
培养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能力,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智力发育,扩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这对小学生的成长进步来说是有决定性意义的。而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无问题可问的状态,那么教师就应该反思自身教学上是否存在枯燥乏味的情况,只有提高教学吸引力,才能为下一步学生展开有效性的提问打下基础。那么如何去引导学生去主动提问呢?
一、适时地转换课堂角色
受到传统教学法的影响,教师往往在课堂上主宰到底,作为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渐渐养成了跟着老师走,不会自主思考的懒惰习惯,这显然与新课标所要求的相违背。教师只有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放下架子把自己也摆在一名学习者的位置,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出来,这样才会提升课堂效率。举个例子:学生在刚接触解方程式时往往难以理解方程的含义,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问的方法解释什么是方程式。首先在黑板上书写多个等式,例如5+2=7,13×3=39,在其中加入方程式7+X=12。写完后提出问题:以上式子大家认识几个?有没有看不明白的?大家肯定会说有,这时候就是引导学生发问的时候:谁来讲一讲不明白在哪里?如果担心效果不理想可以更进一步,让学生分组讨论两分钟,各组出一名代表提出疑点,这样效果会更好,学生提出了自己想听到的疑问,说明已经经过了思考,效果也就达到了。
二、对关键点有针对性发问
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就自己有针对性的抢先发问,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提问。这时候就要有目的性的提前设置好要问的问题,一举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找到要提问的关键点,问题设置的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其次就是要牢记数学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从生活着手引导学生去提问,效果会更好。举个例子: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可以这样引导,一个橘子,小明一口吃一瓣,吃了五口就是吃了五瓣。下一次小明吃橘子一口吃了四分之一,吃了五口就吃完了。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得出来的结果?于是大家就开始计算,很显然吃五口吃完是计算错误的,就看那个学生第一个发现问题提出来。然后老师在表扬的基础上给大家讲解正确的计算方法。
三、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必须要打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知道学数学一样很有趣很吸引人。一定要改变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在下面记笔记的教学模式,这样根本就学不到一节课的重难点,也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增加了学生对学数学的恐惧感和抵触情绪。数学老师一样也可以用活泼的语言讲述数学知识。举个例子,我们在讲对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时,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切题。从前有一头驴在拉磨(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来或者用课件的形式投影出来),主人蒙上了他的眼睛,小驴只感觉自己走啊走,走了好远的路,可是当揭开眼罩休息时却发现自己还在原地(播放小驴原地转圈的动画)。这到底是为什么?道理很浅显,但是课堂氛围一下就烘托了出来。接着在PPT课件上投出多个大小不一的圆形故意加上一个方块和一个三角,告诉大家这些都是大小不一的圆形,细心的学生肯定会发现有不一样的提出疑问,这样效果就又达到了。所以说,运用多重手段教学在活跃了课堂氛围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