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 河南大学 475000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真假不一且来源渠道越来越多,老年人的辨别力受到极大挑战,总是在生活的不经意间被人利用,深陷各种骗局。据有关报告显示有过受骗经历的老人占32.6%,其中受骗金额最高达300万人民币。尽管社会媒体多次将此类案件曝光于众以作警示,但是依然有不少老人重蹈覆辙,究竟是哪些因素的协同效应导致这些悲剧的发生?老年人如何不被骗术围猎?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视角,采用数理统计及对比研究方法,对老年人屡屡上当受骗的原因开展调查。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老年群体权益的关注与重视,有效降低其受骗风险。
1 对象与方法
1.1 样本结构
在全国范围内随机选取3地发放了225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6份,占96%。其中有126个老年人曾被骗,受骗率为58.33%。1.2 调查工具
①人口学信息调查问卷:由年龄、性别、学历、健康状况、日常居住地、月经济收入、有无受骗经历等基本信息组成,中老年群体划分界限是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②老年认知功能量表SCFOP(洪玮,1990):包括注意集中、言语、记忆、定向和命名等5个因子,23个项目。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数为0.87。
③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肖水源,1994):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等3个维度,10个项目。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数为0.69。
2 结果
为了解老年人是否有过被骗经历与其人口学特征的关系,本研究进行了X2检验。如表1显示,有无受骗经历与不同性别、所属地、学历、健康状况以及是否学习过防骗知识有显著差异(P<0.001),与月收入这一因素有关联(P<0.5),且不存在年龄或居住现状的差异。
表 1 有无受骗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比较

注:*P<0.5,**P<0.01,***P<0.001,下同。
本研究通过t检验证实了有无受骗的老年人在认知功能和社会支持方面的差异,被骗老人的平均认知功能和社会支持总分明显低于未被骗老人(P<0.001)。

表2.有无受骗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支持得分差异〔M±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