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同云 安康高新区第三小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理解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领会文章含义的有效方式。阅读训练中包含了听、说、读、写的综合性内容,不仅是学生识字的途径,也是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但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朗读,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同一种方式进行朗读,而且朗读主要以浅表性朗读为主,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还需要通过层次性朗读的方式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升。
一、小学语文阅读的基础朗读
朗读教学是以字、词、句为基础的一种学习方式。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弱,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在读完一句话之后不明白句子表达的意思,那么怎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呢?首先需要从字词的理解着手。扫清字词的障碍是最基础的训练方法,需要保证学生了解字的读音,然后了解字词的大意。在此基础上读通和读懂句子,这样才能理解全文。在基础朗读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设置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以《将相和》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学习成绩一般,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为甲级;学习成绩中等,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乙级;学习成绩好,理解能力强的学生为丙级。对于甲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多读几遍文章,圈出自己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如果仍然无法解决,由教师为学生进行解答;对于乙等的学生,同样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朗读两遍后,将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后,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自行理解,由教师进行提问,学生需要将自己的理解和猜测思路讲解出来。对于丙级的学生在朗读完两遍课文后,教师从中找出一些相对比较难懂的词进行提问,比如“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这句话中的“动兵”是什么意思?对于现代来说“动兵”这个词非常少见,所以如果单拿出来这个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而学生通过上下文的联系,就比较容易明白了。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刻意的去提问,可能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一带而过,在以后的写作或者语言表达方面缺乏应用的意识,但是在教师强调过后,学生会加深对这个词的关注,不但可以更准确的了解“动兵”的含义,同时也会掌握这个词的应用方式,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的框架朗读
学生在完成基础朗读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框架朗读,使学生可以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提升学生的文本把握能力。同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分层教学。对于甲级的学生教师只需要学生能够了解课文即可;对于乙级的学生需要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对于丙级的学生不仅要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含义,同时还需要能够对课文的思路进行理顺。而无论哪个层级的学生教师都需要注重对学生文章整体把握方法的培养。为了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对段落中的主题句进行理解。如果文中没有明显的主题句,可以通过自行总结,提炼出主题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