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李民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西宁 810000
一、五凉时期“河西地区”的状况
五凉时期的“河西”指地处黄河以西,今甘肃中西部、内蒙古西南部及青海部分地区。《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历代州域形势”对五凉时代的河西地带也有记叙:“前凉张氏盛时,尝南渝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暨居延。”【1】由此看出“五凉”时期河西地区地占面积之广。河西地区自汉武帝统治时期实行“实边”政策开始,从中原地区陆续迁入了大量劳动力,使得农业生产力飞速的发展。《汉书·地理志》载:“西汉平帝时,河西郡共71270户,28万多人。”【2】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这样写道“凉州之地,距关中颇远,然与西域连通,其地实为富饶,而文明水平亦颇高,西南苞河湟,又为畜牧之地,故两晋之世,始终有据以自给者。”【3】由此可见河西地区的自然条件是得天独厚的,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这片土地宜耕宜牧,为大批移民提供了生活保障,也为河西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保障。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争频发,并且逐渐形成了小政权割据的局面,而其中由张轨建立的“前凉”政权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河西文化形成的重要政治奠基来源。在时局动荡的时代,河西地区秩序安定繁荣,经济富饶,不仅是中原人士避难的场所,也是逃荒难民的移徙区域,百余年间虽然战争频发不断,但相比中原地区,河西地区却是相对安稳的。《资治通鉴》记载道“永嘉战乱之际,中原人士避难河西,张轨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号凉州多士。”【4】
二、郭荷及其讲学活动
郭荷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前凉秦州略阳(现甘肃天水秦安)人,《晋书》第九十四卷《隐逸传》记载: “郭荷字承休,秦州略阳人,六世祖郭整,汉安顺时,公府八辟,公车五徽,皆不就,自郭整至郭荷,世代以经学致位,郭荷明究群籍,特善史书,不应州郡之命,张祚遣使者以束帛,安车徽为博士祭酒,使者追而致之,及至,暑太子友,荷上疏乞还,祚许之,遣以安车蒲轮,送还至张掖东山,荷卒,弟子郭瑀为其守孝三年。”【5】《晋书·本传》也载到“郭荷明究文籍,特善史学,应州郡之命张祚徽为博士祭酒,追而敬之。荷乞还,祚遗以安车蒲轮,护送至张掖东山,谥曰‘玄德先生’。”【6】郭荷的讲学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他在讲学游历时期,广收弟子,传播儒学。而他的地方弟子在出师之后,又在继承他优秀的思想基础上对他的思想加以发展,比如后来的郭瑀、刘昞等等。他们在河西地区共同倡导儒学,使得河西儒学在战乱时期不但没有凋敝,相反显得更加欣欣向荣,儒学风气也逐渐盛行,为河西地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郭荷在讲学活动中将官学私化,促进了河西私学的发展,由于当时中原地区战争频发,河西地区迁入了大批儒士学者,这些学者与河西地区的本土学者共同倡导儒家学说,传播儒家文化,使得“河西地区文化斐然,人才济济,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成为‘多士之区’【7】”。《晋书·张轨传》载“征久郡胄子五百余人,立私学,始洛崇文祭酒。位拟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教授儒学,培养人才。”【8】,在统治机构和地方儒士的推崇下,河西儒学得到了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