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子其 重庆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重庆 400074
1 引言
地震作为自然灾害之一,不仅破坏性极强,还具有突发性,对人类生命和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1】。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也是受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经研究发现,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不仅与地震的等级有关,还与建筑物的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承载能力有关。而超高层建筑作为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不仅建筑高度很高,施工难度也大,又集办公、酒店、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建筑内部人员密集,若发生大地震,相比一般建筑物,受到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肯定是更严重的【2】。所以,对超高层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和加固技术的研究在现阶段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介绍超高层建筑的抗震鉴定内容与方法,以及建筑结构的加固措施。2 建筑结构抗震鉴定
2.1 抗震鉴定步骤
抗震鉴定的第一步就是先确定该建筑的后续使用年限,在确定其建筑类别,然后再根据建筑物类别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鉴定。《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中明确规定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的为A类建筑,B类建筑和C类建筑的后续使用年限分别为40年和50年,但两类的抗震鉴定方法相同。2.2 抗震鉴定的适用范围
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中,明确规定现有建筑和设防烈度在6~9度的建筑物需进行抗震鉴定。现有建筑进行抗震鉴定又分为以下几类:①需要继续使用,但其使用年限已接近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的建筑;②在修建时没有考虑到抗震设防,或该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提高的建筑;③建筑结构的用途有所改变,以及使用环境也发生变化的建筑。
2.3 抗震鉴定的主要内容
抗震鉴定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①收集相关原始资料。如勘察报告、设计施工图、工程验收等相关资料,当资料不足以支撑抗震鉴定时,应根据鉴定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建筑进行检测。②对建筑物现状进行调查。检查是否与收集的原始资料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③分析建筑物的综合抗震能力。④提出鉴定结论和治理方案。对不能满足鉴定要求的建筑提出相应的对策,能正常使用的进行维修,反之对其采取加固措施,或者改变使用用途,没有加固价值的就拆除重建。2.4 抗震鉴定方法
抗震鉴定的方法分为两级,第一级鉴定和第二级鉴定。A类建筑首先进行第一级鉴定,满足鉴定内容时则不需要进行加固,不满足的项目再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B类和C类建筑应同时进行第一级鉴定和第二级鉴定。以下介绍两级鉴定的主要内容【3】:第一级鉴定又叫抗震措施鉴定,主要是对建筑的宏观控制和抗震构造措施的鉴定。其鉴定的基本内容主要从建筑物的层数、高度、结构体系、构件的截面尺寸、结构构件的连接构造以及结构材料等方面进行鉴定。
抗震承载力鉴定也是第二级鉴定,是在抗震措施鉴定的基础上,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再结合构造影响,进行整体抗震能力的综合评定。如果结构的承载能力较高,某些构造要求可以适当降低,或者抗震构造较好时,适当放宽承载能力的要求。
2.5 抗震鉴定的结论与对策
当建筑物通过抗震鉴定的目标时,即为符合鉴定要求。反之,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相应的处理,具体对策如下【4】:①维修。对于少数或次要部位,局部不能满足鉴定要求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维修。
②加固。在没有地震作用下,还能正常使用,或者存在质量问题,进行加固后能使其达到正常使用的要求。
③改造。改变建筑的使用用途,改变后,应对其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满足该类建筑的抗震要求。
④更新。对没有加固价值,但仍需继续使用的建筑,或者不满足鉴定要求的建筑,应采取紧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