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月 湘潭大学 湖南湘潭 411100
一、邓小平农业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邓小平农业思想汲取了中国传统重农思想的精华.历代统治阶级都出于维护阶级统治、社会安定和巩固社翟的考虑而把农业作为立国之本.首先,纵观历史,"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封建盛世的出现无不受益于开明治世者劝桑励农、休养生息、还利于民的重农政策.政权兴亡给予后世的教训就是要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否则不能防止"饥寒并至",无以劝阻人民"不为奸邪".邓小平关于重视农业基本地位的论述吸纳了古代重农思想的精华,蕴涵着精深的经世之道,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人民发展农业的热情,推进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农业思想借鉴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统治者历来重视的问题.孔子的"足食、足兵、民信之也" 荀子的"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都是千年民本思想下的文化结晶.民本思想在五千年的文化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不论是孔子的"惠民"思想,荀子的"民水君舟"思想,还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都体现出浓厚的民本思想.
二、邓小平农业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了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但是,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作用,使"左"的错误思想在农村工作中开始占主导,进而出现了 1957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 1959年的反右倾等违背生产规律的现象.因此,邓小平总结我国农业发展成败的教训,适时地提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方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思想.三、邓小平农业思想的理论价值
首先,复归了对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的认识.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农地产权理论中,合作社是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他们并没有给出合作社的固定模式和固定道路,更没有把合作社同社会主义等同起来.而斯大林和毛泽东将农业合作社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单纯地从生产关系上追求它的"一大二公三纯".邓小平纠正了这种认识,主张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的角度发展合作制,找到了家庭承包制这个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中间环节".其次,创新了农业合作的经营形式.以往的农业合作实践中,都把集体统一经营作为农业合作社的唯一经营方式.实践证明,这种单一的经营方式,容易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联产承包制则结合了家庭分散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最后,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的农业发展思想.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毛泽东对发展农业问题形成了一系列不乏真知灼见的论述,这些思想成为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邓小平与毛泽东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目标和粮食是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等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是一致的,其思想有着明显的继承性.然而在某些方面,邓小平明显地突破了毛泽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其一,在农业发展制度上.邓小平废除了单纯追求生产关系跃进的人民公社体制,注重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推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为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其二,在农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上.邓小平提出了"两个飞跃"思想,虽然坚持了毛泽东制定的集体化方向,但是摈弃了毛泽东急于发展集体经济的过"左"做法,主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