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桂芝 丰顺县汤南培才小学 广东梅州 514321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教师就要深入学生,合理选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一)"兴趣"——激发自主学习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立场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的巨大动力,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来创设情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教学"年、月、日"时,创设导入,"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回答后,接着又提问:"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这样连续问几位同学,让学生感悟到一般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最后设疑:"小亚满12岁了,只过了三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个个情绪高涨,这时教师抓住机遇,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巨大内驱力,充满自信,积极主动地探索,自觉地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二)"质疑"——诱发自主学习
古人云: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状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探索研究新知识.如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先出示:"一张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可以剪成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纸多少张?"让学生尝试解答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1)20X10÷(5X5)=8(2)(20÷5)X(10÷5)=8,接着,把习题中长方形的长改为18厘米,继续让学生尝试,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18X10)÷(5X5)或18÷5的计算结果有余数,这是为什么?余数又表示什么呢?错误又在哪里呢?应该怎么办?……激起学生思维火花,使学生感到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然后,经过充分讨论、操作、反思,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使学生真正理解解决问题基本的方法,同时还要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灵活的方法进行解答,进一步完善学生认知结构,达到教学目的前瞻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精心扶植学生的自主学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
可见,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自觉地学习,努力攀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指导学法,自主学习
如何使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要有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和互相探讨,使他们逐步具有会看书、会操作、会思考、会讨论、会概括、会类推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善于设置探索性的问题,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和证明自我的能力.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依次出示图1、图2,诱发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感悟"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接着,让学生自己举例,同桌交流,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足够的素材.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思考、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学生在互探、互补、互纠过程中提出了"规律".最后,引导阅读课本,理解定律中的"可以用"、"分别"、"再"等重点词.这样引导观察、开展讨论,强化群体互动力,指导自己探索,完成从认识事物的表象到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过程.这种自学与互探的基础是阅读和钻研课本,要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环绕课本来展开的讨论和互探,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永远有一个核心,使教学活动成为读书活动.(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出和智慧火化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由于小学生掌握的知识还不够丰富,联想能力比较差,容易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他们合作的机会少.所以,教师要多营造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多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再让学生对如何求长方形的周长发表自己的见解:① 6+3+6+3=18厘米,② 6+6+3+3=18厘米,③6X2+3X2=18厘米, ④(6+3)X2=18厘米.最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取长补短,进行自我反思.不仅使学生归纳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和互相启发,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从不同观点和方法中得到了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强化自我分析、自我完善的探究意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自主实践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对学生讲:今天这节课让大家当小老师,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1)梯形可以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2)转化成的新图形与这个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之间各有什么联系?边思考边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
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交流总结,得出结论:无论使用哪一种推导方法,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X高÷2.此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得到统一,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心理学家波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多让学生开展"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调动多种感官协调发挥作用,在直观中发现问题,找出事物间联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