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婷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 411101
1.引言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培育“工匠精神”的观点,其内核在于通过持续的创新精神和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提供精益求精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工匠精神也提供了新的启示。通过关注高职院校教师的工匠精神,能够适应国家和社会、行业的需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娴熟操作技能又具有工匠精神的杰出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工匠精神指引下的教师能力建设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因为,只有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关注当前教师能力建设的现状,并且积极推动教师能力的提升。2.工匠精神的内涵
现代视角的工匠精神可以看做是对于产品的精益求精和精雕细琢,对于品质追求极致、完美的精神。通过分析其内涵,可以看出,工匠精神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追求极致的工艺细节,努力达到完美的标准 二是在实现标准上一丝不苟、杜绝投机取巧【3】三是能够不断提升工艺标准,通过专注和耐心实现不断进步 四是专注于打造产品并且形成自身难以替代的高标准。作为一种热爱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工匠精神体现了深刻的职业认同以及自豪感,也是敬业精神的重要体现,可以看做是职业精神以及道德的体现。通过在高职教师中宣扬工匠精神,可以帮助老师从信念和情怀的角度出发,更加认真地对待教学工作,将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专业能力等结合起来,推动教学活动的创新和发展。
当前,工匠精神对于高职教师的能力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作用【4】。通过传承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教师可以从职业精神以及专业能力等方面入手,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也能够将工匠精神与学生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满足未来对于人才的需求。
3. 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师资整体数量相对不足,高层次人才或专业领军人才缺乏,教学梯队的结构有待优化,兼职教师的建设与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的现实不容忽视。而声誉不如本科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和自律能力不高,经费不足,以及相对商业化的管理模式导致的重生轻师,使得老师归属感不强等实际情况,更是很多高职院校老师心不在焉的重要原因。部分老师心态差异看似微妙,而其微妙在于它不是单纯的东西,是心理上综合的考量。久而久之高职教师们往往会有这种不得已混迹于此的心理,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状态和精神追求,师资队伍建设难免会流于形式,难以实现长足的发展,人才培养问题就更不乐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