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 石家庄市职教中心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美术教学在我国是不被重视的,因为对于升学没有帮助,所以很多人都把它当成一个无关紧要的副科。但是近年来,美术特长生考试、特招录取、高校扩招等,让美术教学有了更加实际的意义,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但是与此同时,美术教学也进入了“统一化”的模式,即通过公式化的教学,让学生苦练静物的阴影、线条等,所有美术作品都是一样的。
一、我国现阶段美术教育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美术的内在,过分强调技术
美术是一种艺术,不同的艺术形式,不仅有着独特的观赏性,而且对人的情感、思维等意识方面,有着很强的启发和影响性,是人类感情表达的常用形式。但是在现在的教育中,由于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只会强调手法和技术,以及外在的视觉效果。尤其是现在的教学内容以写实派为主,多以很多人都是只研究,如何让作品更接近“以假乱真”的地步。比如说在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大多数的人选择的主题都是静物,画上的蔬菜、花卉、瓦罐等事物,刻画的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惊叹:这是照片吧?真厉害!除此之外,在没有其他的感受。艺术品加工不是工业部件生产,需要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艺术应该是灵动的、多变的、富有吸引力的,让人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进而产生共鸣。(二)对美术教育目标制定错误,教学机械化
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现象严重,艺术类考生数量逐年上升【1】,看似一片欣欣向荣,但实际上就像是工厂的流水线。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大多数美术教育工作者,远离了艺术创作的初衷,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制定的目标不是促进艺术的发展,不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不是艺术作品的内在,而是如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美术方面,我们的评价只能是根据一些基本构图、绘画技巧、阴影光线等表面的内容来进行,所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也就很容易控制,只要保证机械化的学习训练,熟记各种基础知识,就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惯性思维,在评判和欣赏作品的时候,也是用这样的眼光进行衡量,失去了自主创作的能力,这样的作品就像是埃及的木乃伊,有形无神。(三)教学体系单一,限制多元化发展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艺术是一个高大上的词汇:素描是艺术,涂鸦是瞎玩 雕塑是艺术,捏泥人是胡闹。似乎绘画如果脱离了写实的素描,就不能有其他的风格了,就连传统国画都受到了冷落。学校重视的不是学生的能力、素养和发展,而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技巧和作品相似度,在这种教学体系的长期压制下,学生没有创作的意识,只是像套用公式一样,进行物品摆放以及临摹,画一年画两年,甚至画上十年八年,都还是这个样子。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2】。而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缺少的正是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