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赛燕 太原工业学院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8
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器件、新技术不断涌现。最显著的成果就是每年芯片上可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将会翻一倍,集成度越高意味着电子产品更小型化,从而也对电子产品开发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 了挑战,设计电子产品的难度也将增加。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的给社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高校的培养教育此时成为了重要的环节。应用型课程改革也是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必经之路。“电子工艺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连接非常紧密的课程,只有做好教学改革,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更好的融入企业。
1 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电子工艺学”这门课程和电子产品的研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课程中学生主要学习一些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测量和使用方法等。了解工业制板的过程,并且能够学会手工制板。对于快速发展的电子行业,课程的讲授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的改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只有不断的让学生吸取实践经验,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将课程教学注重应用是发展的必要,学生注重应用学习也是提高综合能力的手段,因此应用型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2 传统“电子工艺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电子工艺学”课程教学主要有两大内容,一部分是电子元器件的学习,分别学习元器件的材料构成,型号分类,识别方法与检测以及使用场合等 另一部分为电子产品制造工艺,主要从产品设计出发,从制板到焊接,整个工艺流程的认识。总共讲授课时24学时,实验课时为8学时。首先在如此短的课时内,对于知识量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学生只能初步掌握一些元器件的使用方法,以及了解制板焊接工艺。而这些学习想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掌握随时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熟悉现在先进的制造工艺是不利的。其次“电子工艺学”其实是一门要求动手能力较强的课程,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是一门相对重要的课程,和许多专业基础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比如“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这就要求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引入新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充分动起手来,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学好这门课程。另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式学习的状态,完成的实验也是简单测试得出一些数据,这都是不利于整体课程学习的。因此,传统的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高校的建设,改革迫在眉睫。3 “教与训”改革方式探讨
本人通过较长时间的教学得出,只有将重要知识给学生们总结罗列,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学好这门课程,为以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甚至工作以后也会受益匪浅。“电子工艺学”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核心为“教与训”结合。因此,此次课程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在理论课的讲授过程中,除了讲授最基本的概念以外,通过查阅资料,不断将新产品介绍给学生,并且要求学生课前整理相关最新产品知识,课中将所学内容结合实际使用案例介绍给学生,课后要求学生做出相关研究报告,学会使用。采用这样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可以先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在学生事先了解课程内容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疑问,带着未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中学习的时候,就会跟着老师的思路不断的寻找答案,再由课后的总结分析,基本上可以将知识完全消化并吸收。第二,在学习了基本理论之后,及时开展实践活动。在原有的实验课时上,适当增加了4个学时作为实践活动使用。在实践过程中将原先实验设置的简单测量识别改为识别测量及使用,通过搭建一些简单电路了解元器件在电路中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元器件的接触,可以马上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了解了具体实物的具体应用,加深了理论学习。第三,在电子产品制作的学习中,引入基本的软件画图学习。成品电路板的焊接练习很少需要学生去对整个电路进行调试检测,起不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因此适当引入AD软件,让学生尝试画出PCB图,了解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实际操作方法以及如何对电路板整体布局等,这些均会让学生对电子元器件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对电路板的制作流程也是更进一步的学习。这样,学生通过一整套系统的学习,可以熟悉电子产品完整的制作流程,加强了实践动手能力,也充分体现了“教与训”结合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