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东 徐祚彬 大连财经学院 116600
一、“爱国情感”与“家国情怀”:军事理论教学中背景和依据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中特别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我们的爱国感情植根于“家庭与国家的融合”。对“家庭与国家融合”的系统阐释最初源于西周,但却是一个长期而长期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的”家庭与国家同构的概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础、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地建立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共同理想,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和创新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不忘原创,吸收外国,面向未来,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中华民族价值观、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导。自2013年以来,教育部对于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推出了一系列新时代的要求。从2013年到2018年,六年的理论教学指导教材共有20多个有关爱国情感的一级标题。其包含“家国一体”爱国情感的内容和构思招引了很多学生。作为一种文明现象,爱国情感所载的内容渗透着社会文明传承和情感表达的两层功用。“家国一体”爱国情感的中国文明的体现更多地融入社会情感中。出于这个原因,教学一经推出便备受重视。内心深处、内心到底是最感人的事实是个人内心情绪,军事力量课程中的爱国情感教学有必要说服人们接受某些想法并改变某些行为。二、中国“爱国情感”的发展历程
党和国家很早就关注家国情怀与爱国情感的社会影响并一直高度重视。2019年3月12日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慎海雄在全国人大工作报告中指出:“爱国情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观念一直是军事理论等高校思政课的宣传内容和内涵。”2019年3月13日,习总书记在全国人大强调:“我党要保证新时代的共和国国旗依然红得鲜艳”。事实上也对新时代爱国情感的建构提出了新要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社会主义爱国情感的意见》中就提出,人民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人民的影响不可低估。在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统一社会各界对社会思想整合的共识,领导 正确健康的社会思想发展方向。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到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乡一体化”的爱国主义情绪作为思想的核心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强化社会思想的动态分析和加强社会热点和困难的积极引导。国家和中国特色国家的爱国情怀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时代必须有新的氛围和新的行动。 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提出新的思路和新的措施,以展示新的天气和新的因此,我们将继续巩固爱国情绪在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党和国家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十九大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家国一体”爱国情感为中心的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