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文永鈔本論語集解》卷第八釋録

  • 作者: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5800
  • 張士傑

      日本東洋文庫藏“紙本墨書《論語集解》卷第八殘卷”一卷,係鐮倉時代文永五年(1268)寫本,是日本現存確知紀年最早的論語寫本。此件由日本政府依《國寶保存法》指定爲“國寶”(1940年),後依《文化財保護法》指定爲“重要文化財”。其作爲歷史文物之價值,於斯可知一二。

      此件爲卷軸裝1卷,用紙爲楮皮紙。紙高29.7厘米,長50.6厘米。全卷共13紙,每紙18行。正文大字,行13或12字;註文雙行小字,行15或16字。上下邊框及行欄,均爲單邊細綫。行格界高23.1厘米,幅寬2.8厘米。

      卷子標題“文永鈔本論語卷第八”字樣,卷首第一紙有“雲邨文庫”字樣朱文長方印。印爲和田唯四郎所有,據此可知此件曾經其手。另據武内義雄《本邦舊鈔本論語之二系統》文中所言,“本爲三寶院所藏,後歸京都田中勘兵衛之有,後又入於和田雲村翁之手,終歸於岩崎氏之藏”,可知此件輾轉經手情况。另,森立之《經籍訪古志》、楊守敬《日本訪書志》中均未述及此卷。

      卷首破損,起首二行缺失,卷中亦多見字跡模糊難辨之處。除此之外,整體保存情况基本完好。正文起於“子曰賜”,訖於卷末。卷尾有“文永五年八月三日以家本書寫畢”字樣,以及花押“師秀”,次有“九月十一日移點了”字樣。可知,此件正文抄寫完畢於文永五年,抄寫者或可推定爲中原師秀。此外,“移點”係日文,意指謄寫訓點;“了”字意爲完畢。可知,此件之抄寫完成分爲二步: 先是按照家傳本抄録原文,然後依據祖本施加訓點。

      正文用字,較具特别之處。其一爲異體並用,如“辭”“辭”,“國”“囯”“國”,“與”“与”,“無”“无”,“禮”“礼”,“於”“于”等。異體字的使用似無一定準則,如“無”“无”二體混見於經文,而且“無”字亦混見於經文與註文;另如“禮”“礼”,亦是如此。唯註文中“孔安國”之“國”字雖三體並用,然前半“衛靈公”篇中大多作“囯”,後半“季氏”篇中多做“國”。其二,有俗字字形與今之簡體漢字相同。除上述諸字外,另有“乱”“温”“万”等字。此種情形或可資于考察漢字字形之演變,有待識者。

      

      批註布於欄外行間,内容爲義解字詞章句之類。例如,卷首第三行“非與”左有批註“與不定辭也”,是就“與”字的解釋;又如“一以貫之”左邊有批註自天頭寫入行間,其文爲“以一善之理貫之于万事万事自然可識”,是就章句的義解;又如“服周之冕”左有間註“周礼六冕”,是對原文的補註。通過批註,大概可以了解當時明經博士家所涉漢文典籍種類,以及讀解水平。就《論語》的接受情况而言,具有較高價值,有待另文考論。

      以下將原文釋録,以供我國學者研究之用。釋文的文字均依原件忠實翻録,不加臆斷,不施擅改,以盡量保真。釋文排版、行款一如原件,即正文單行大字,註文雙行小字;唯原文换行處,以/標示。原件殘缺之處,用□表示,缺字字數依原件文字大小及排列位置等施以判斷,并相應標示。原件中的俗字、異體字,凡可確定者,徑改爲通行繁體正字,但如前文所述之關乎反映該本用字情况的如實翻録。原件中的筆誤或筆畫增減處,徑行改正。疊字符號者,改爲原字。衍文保留原狀。

      附記: 筆者所見此件影印圖像凡三種: 一爲東洋文庫網絡公開圖像(網址爲: http: //124.33.215.236/zenpon/zenpon_read.php);二爲汲古書院以55%比例縮小影印本(2015年);三爲日本勉誠出版社以原色原尺寸影印版(2015年),該本由留日學生董璐(當時爲廣島大學文學研究科修士課程在籍)自廣島大學圖書館拍照提供。另,筆者將釋録原文與石塚晴通《文永本卷第八》相比照,其善者從之,其誤者秉持己見。謹致謝忱。

      文永鈔本論語卷第八

      

      本文标题:《文永鈔本論語集解》卷第八釋録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201313.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