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宋家宏(云南大学教授、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讨论者:云南高校教师、作家及研究生10人记录整理:余 莉 蔡漾帆 唐诗奇时 间:2017年12月30日地 点:云南大学文津楼216室云南文学研究所主持人宋家宏:电影《芳华》公映后引来热议,不同的观众,不同的群体对这部电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今天约请了几位不同年龄段的同仁,参与“云大评刊”论坛,一起来说说这部电影。我先来介绍一下。刘敏、蔡漾帆、唐诗奇都是90后,是云大在读研究生。陈林是80后,苏州大学博士毕业,现在云大做博士后研究。70后有谢轶群和郭鹏群,他俩是“云大评刊”的老成员,谢轶群现在是云南艺术学院的教师,在云南搞流行文化研究的非他莫属;郭鹏群现在是昆明学院的教师,做云南电影研究已经很有收获,获过省社科奖。60后有作家胡性能,还有吴红老师,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她现在是中学语文教师。50后就是我和云南民族大学的黄玲教授。好的,我们就开始吧!说的时候尽量放开,畅所欲言,整理时我们会有所注意。今天我们反过来,以年龄为序,年轻人先说,从“90后”开始,这样你们才能够畅所欲言。
一、你被感动了吗?
主持人宋家宏:谁最年轻?唐诗奇。唐诗奇(云大现当代文学研究生,90后):从感性方面看,我在电影院确实是看哭了。在电影院当时挺感动的,觉得拍得挺好的,但是回来之后我思考了一下,觉得涉及到的很多层面的东西,电影只是点到为止,我觉得还是很遗憾。主持人宋家宏:让你流泪的是哪些地方?唐诗奇:何小萍在精神失常后,月下独舞的那一段。结局时刘峰和何小萍在车站里相互依靠。毛主席逝世后,黑幕随着鼓点从红墙上落了下来。就是这些。蔡漾帆(云大现当代文学研究生,90后):这个电影我是昨天才看的,但之前浏览了很多评论,影响到了我的观影感受。昨天晚上看的时候,我不能说这个电影整体上感动了我,但有的细节还是确实搏人泪点。其中一段就是刚刚唐诗奇说的,何小萍的月下独舞那一段。另外一段就是何小萍在前线抢救伤员时,小战士向何小萍交代遗言,何小萍在旁边流泪,在这个瞬间,房子被火炮轰塌了。还有一个就是电影中,何小萍一直默默地喜欢刘峰,这个情感是很复杂的。刘敏(云大现当代文学研究生,90后):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是哭了好多次,但是从电影院出来,回去的路上我就有些清醒,有种中了导演的圈套的感觉。影片中涉及到特定年代的情节,令我想到之前看过的余华的《活着》与《兄弟》。心里不禁产生一种疑惑,不知道究竟哪一种作品阐述的是真相?电影中最打动我的,要属影片后半部分的战争场景。落泪最多的情节,惨烈的战斗结束后,刘峰命令剩下的队员继续去执行任务,自己却选择留在原地,守着牺牲的战友,等待后方来人。他身上军人的英勇与情义打动了我。我的心情很复杂,觉得刘峰很悲哀。他的崇高精神却又与个人的失意、委屈纠缠在一起。陈林(云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后,80后):我看的时候没有落泪。但电影还是有些情节打动了我,比如得到大家公认的何小萍“月下独舞”的那一段。还有影片前半段,何小萍与她父亲通信的那一段。不过从作品来讲,那个桥段其实早在伤痕文学的时候就是非常俗套的了。当然确实很令人感动。还有就是何小萍和萧穗子在战场上重逢时的那个拥抱,其实她们之前的感情也谈不上好,基本上何小萍是一个被孤立出来的人,但是被逼到生死时刻,完全别样的环境之中,她们的感情变得弥足珍贵。 整体来说它的细节或者战友情,带来的又不仅仅是感动,比如90年代的时候,刘峰的假肢被打落,那是一种痛心。电影的细节做得比较成功的,直击观众的内心,这一层面他是做到了。郭鹏群(昆明学院副教授,70后):看完这个电影还是有感动的地方,但到底是不是感动还说不清楚。第一个就是:刘峰要走了,他要把奖状扔掉;何小萍有一个主演的机会,但是她却调换体温计拒接。我觉得这是两个非常善良的人,在那个年代的心死,以及对某种荣誉的拒绝,还是令人震撼。冯小刚能把电影拍到这个程度,还是可以的。脱离时代背景来看,这个电影表现的是两个最善良的人,他们的屈辱与接受过程,是一种悲剧。两个备受打击的人最后拥抱在一起,具有普遍的人性存在,已经具有艺术上的高度。不谈时代,只是讲电影情节,感动还是常在的。谢轶群(云南艺术学院教师,70后):郭师兄讲的我相当赞同。我深深地被这个电影感动了。这对于评论者来说似乎成了一个不太光彩的事情,似乎是失去了居高临下的角度,失去了理性的态度,但是我决不隐瞒真实感受。感动的地方主要在:第一是她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写信的时候,第二是送刘峰走的时候,第三是何小萍 “月下独舞”的时候,还有结尾刘峰单手拥抱何小萍的时候。但文工团散伙饭上合唱《驼铃》我没感动。感动我的内核在于:这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凡人、好人与命运搏斗的悲歌。这两个主角遭受了重重厄运,被那个时代摧残,但是他们都守住了人性最高贵的地方,善良没有改变;或者反过来说,因为他们不愿意损害自己灵魂的高贵面,不愿意被时代环境改变,所以受到这么多的厄运与摧残。演员高超的演技起的作用不可忽略,刚陈林博士说何小萍写信的情节很“俗套”,可她演得太好,泪水从鼻尖上一滴滴往下滴,真切感人。吴红(昆明女子中学教师,60后):事先看完小说,作品还是比较迎合中国观众的心理的。看到有些细节哭了,尤其是何小萍收到她爸爸的信。因为在我的生活中,周围的人有过亲身的经历。小说的开头,就写出在那个环境之中,要你的时候用你,不要你的时候就把你抛弃。1983年的时候,我采访过一个参加战役的小战士;打仗时害不害怕?他说:当然害怕,我不打死他 ,他就打死我,特别想回家。我也会被无数的情节打动,冯小刚在今天,能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胡性能(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60后):这个片子应该是我们这个年纪看的,是另一个版本的“致我们逝去的青春”。中国的导演在其艺术实践中,总是试图在夹缝中寻找一种可能,以便能委婉地把自己的内心的意愿传达出来,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在接受的时候,信息是大量流失的。具体说到这个片子,当音乐《绒花》响起的时候,一下子勾起我们对青春时光的怀念。从《小花》里的《绒花》,到《芳华》里的《绒花》,30年的时光不见了。所以听到那段熟悉的音乐,内心是有所触动的。第二个就是何小萍,她的出身比较特殊。《芳华》中的刘峰和何小萍,实际上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两类人,一类是被欺凌的,一类是得意的。一个出身不好,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窄缝进到部队;一个是部队里学雷锋的标兵。他们俩有反差,为什么会走在一块,待会我会讲。通过电影中父亲给女儿写信,你还是能看到,特殊时代对亲情的那种撕裂,内心会有触动。
第三个月下独舞。导演还是有想达到泪点的愿望和意图:一个神经失常的人,通过舞蹈才能回到个人的世界。这个故事比较感动的原因:一个是时光流逝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冲击,第二个是特定时代对亲情的撕裂,第三个是极度个人化的体验。
黄玲(云南民族大学教授,50后):我看到网上有个对观影后的总结:50后的流泪,60后的感慨,70后的感动,80后的新鲜。但是到我这好像不够准确,我不好意思地说,我看了一滴眼泪没留。好像现在泪点太高了,年纪越大越不容易掉眼泪了,但是不等于不感动。冯小刚当年是跟着王朔他们这帮大院子弟后面的,我觉得这正是他可贵的地方,他出身也是平民百姓,他的这些作品,打上了平民百姓的烙印,包括他的这个点——同情弱者关注弱者。因为在那个群体当中,一个就是被大家欺负的何小萍,一个就是没有人看到的刘峰的内心,作为先进人物也是弱者,他自己拼命地撑着,有很多因素在驱动着他先进,他必须要保持一种先进的姿态,要放弃很多东西,才能够得到他的那一种瞻仰。从这个角度,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我觉得是非常讲究的。我感动的是冯小刚的平民视角,整个过程虽然没有流泪,但看到心里面还是很难受的,也许到我们这更多的是一种悲悯的意识。冯小刚和严歌苓的悲悯情怀,这一点让人比较感动。还有就是冯小刚也很不容易,电影要容纳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塞进去的东西太多,点就铺得太开了,不是很集中的写一个人物的命运,有的时候视觉上看得眼花缭乱,感动也就集中不起来,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初步的印象。宋家宏(云南大学教授,50后):今天我是主持人,但我更想说话。说实在的,我看这个电影一直没怎么感动,更没有流泪,我只有悲悯。我确实对里面的人有悲悯,进而悲悯我自己,成长在那样一个时代。继而悲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作品只是拉开了那个混乱年代一个小小的帷幕,让我们浮光掠影地看了一下,就感动了这么多人。你想,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把那个时代写出来,它将是这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我们不能,这就是这个国家、民族最可悲的地方。一个民族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但是你却不能说。俄国十二月党人,他们的妻子伴随着他们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这个事件本身,构成了俄罗斯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些贵族妇女的行动鼓舞着世世代代的俄罗斯人。可是我们呢?起码那10年,多少人间的悲剧故事,没有积淀下有价值的精神财富来,没有成为文字,产生影响。冯小刚浮光掠影地拍了一点,就感动了这么多人,让这么多人哭。你想想,有多少人和事远远超过了这部电影!再过些年冯小刚的电影将成为写“文革”的最好的作品,多可怕啊!尤其是一些人说这部电影“写出了我们的青春”,我绝不认同。我们哪里配有这样的青春!人家是军人,是女兵,是时代的佼佼者。那个时代部队文工团的人走在大街上都是万人仰慕的人。部队文工团,那时是一些干部子弟逃避上山下乡最好的去处,即使在军队里文工团的人也是高人一等的。如果说感动,何小萍从小在家庭里被当作一个拖油瓶,那段生活是让我感动的,但恰好是那段生活在电影中没有一个镜头,用一封简单的信给带过了。一个人长达十几年的寄人篱下的悲苦生活,一封信几句话就带过去了。这部电影有很多失真的地方,不合逻辑的地方。包括你们最感动得流泪的月光下的舞蹈,之前的逻辑就不清晰。很难想象这两个年轻人在那个时代会拒绝荣誉。只有非常成熟的人,才会拒绝群体给他的荣誉,包括刘峰,他怎么舍得把他那些视为生命的东西扔掉?在那个时代,那是证明他价值的唯一的东西,这是他的生命。
胡性能:刘峰把奖状丢了是不合情理的,那个年代的人被孤立,想的都是我要赶快回到群体中!通常他会把奖状带到新单位去,证明自己。宋家宏:还有何小萍,她在那个时候她怎么可能拒绝演出,那是她唯一的机会,是她朝思暮想的机会。她那么成熟地看透那个集体?怎么可能!无数的人在高压之下是渴望求得给予高压的群体的接受,这是无数知识分子自觉接受“改造”的心理动因。中国人开始怀疑起来是“九·一三”事件,粉碎“四人帮”后思想解放运动还进行得那么艰难,正是还没有成熟起来。对一个群体的冷漠、心死,不可能在那时候,更不可能存在于一个20来岁的女兵心里。还有何小萍去送刘峰更不真实,她不敢!犯了错误,而且是男女关系的“流氓”,被组织抛弃的人,她何小萍一个女孩敢去送?这个场景就是对那段历史残酷性的不理解。她有可能悄悄地掀开窗帘目送他走,但绝不敢明目张胆地公开送他。胡性能:这点我不是很赞同,她如果是被群体接纳的人,也许会悄悄地送。可是何小萍本身就是被孤立的,她无所谓。还有个重要的力量:爱情,这也是她送刘峰的一个原因。宋家宏:我感受就是时代背景浮光掠影地过去了,这样的作品,能够让这么多观众流泪,我觉得这是这个民族的悲哀。我不断地看到电影里逻辑上的漏洞,让我无法感动。电影的第一个场景就虚假,刘峰根本没有权利也没有胆量隐瞒何小萍的出身。何小萍是分队长招的,刘峰完全可能不知道何小萍的身世;知道了,他是不敢隐瞒的,那是对组织不忠!他这个活雷锋敢吗?何小萍受歧视,是因为她的汗臭,还是她的出身?电影不敢挑明,似是而非。陈林:我的感觉还是和宋老师很相似的。虽然是50后和80 后,但是代沟没那么明显,很多看法是一致的。我很不理解刚才两位师兄说的,那个时代,两个善良的人,在一起遭受了什么,然后就感动了我们。我就不太理解,一种空洞的善良,就能感动我们吗?如果两个人都是被抽空的,然后因为所谓的“善”,他们又走在了一起,而不是让我们看到人性,或者时代的复杂性。这种模式化的套路,会感动我们吗?谢轶群:抽空的意思就是简单化、概念化的。郭鹏群:他的意思是刘峰这种人不可能出现。胡性能:那个时候是可能出现的。陈林:我的意思是,刘峰这个人物他内在的复杂性是完全被遮蔽了的。在70年代,他有可能是被塑造的。但是电影中有几个转折点,80年代和70年代交锋的时候,90年代的时候,这个人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只有“善良”,与时代无关,他没有内心的矛盾。
二、对电影的整体评价
主持人宋家宏:大家对这部电影从整体上如何评价?唐诗奇:首先我觉得,就像大家说的冯小刚敢来拍这个电影就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也是非常勇敢的。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已经没有什么历史感了。冯小刚能浮光掠影的来揭开这一角,我觉得就是一种启蒙。其次,我觉得这部作品是以冯小刚为代表的那一小部分人的芳华,而不是像影片结尾所说“以此篇致敬你们和我们的芳华”。他所展现的只是小部分人的芳华,并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而且这个“芳华”也是被他美化了的,严歌苓写的其实是一部反思和自省的忏悔录,但是被冯小刚拍成了一部青春回忆录。蔡漾帆:其实我一开始看这部作品就有很多怀疑,刚刚老师们讲的它失真的地方。因为我们毕竟没有经历那个时代,所以我看的时候,我会一直在问:确实是这样的吗?他展现的是真的吗?而且他这部电影有一个缺陷就是他表达的东西太多,所以会有一些散,所以说为什么没有给人大的感动,只是在细节上夺取了泪点。它表现人性,但又不够彻底,它展现时代的悲剧,也是不彻底。但总体说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刘敏: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它已经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审美需要,比如电影的前半部分的青春的暖色调与后半部分的阴冷的沉郁色调。但冯小刚想讲大时代,但是又涉及到了敏感的时间,所以他只是浅尝辄止。主题和叙事显得有一些矛盾。比如中间有一段:刚用月下独舞来完成对这个集体的控诉,接着就用文工团解散的散伙饭来缅怀这个大家庭。陈林:冯小刚真的是太精明了,每一点都找得很准,拿捏得好,80年代找什么、90年代找什么。一个太精明的人我不可能说向他致敬。但是他所捕捉的东西还是有非常可贵的地方。所以这个电影我给7分。谢轶群:首先我觉得不能把电影和原著作比较评论。改编自文学名著的电影没有一部超过了原著。四大古典名著也好,《活着》也好,《白鹿原》也好,包括《飘》也好。因为电影只是一个120岁的年轻的艺术,而文学有五六千岁;而且电影审查限制多,自由度比文学小。经过两次观看后,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优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撞击了题材的边界,这一点是非常有勇气难能可贵的。尽管我们觉得有掩饰、美化的地方。我们说它只是揭开了时代的一个缝隙,但是有这个缝就是好的,有的地方还让我看得心惊肉跳,觉得导演大胆。第二,在各种限制中艰难地表达了健康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洋溢着人道主义的精神,这是很难得的。我们说冯小刚很精明,但是经过这么多年后,别人都在商业化,他却在不断提升。有的评论称其“古典人道主义者”,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等关注人的情感、尊严、价值那种取向。第三,有着突出的艺术创新性,这个放在下面的问题里再细谈。郭鹏群:对这个电影的评价是分好几个过程的。刚看完这部电影,我脱口而出的是:还不错。回家看网上评价则是极其复杂,和自己的体验好像不太符合。今天听到各位发言,对这个电影立即又有了新的变化。基本评价和谢轶群差不多,打8分。后面的再说。吴红:对这个电影,我还没看评论。我觉得电影意淫了很大一部分人的芳华,而被意淫的人又很兴高采烈。胡性能:我个人愿意给这个电影打8分。在电影院里,我感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在哭,但哭的原因不一样。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这是冯小刚充满反思意味的一部作品。从两个主人公的角色设计上面,你能看到冯小刚把想要表达的东西巧妙地隐藏起来了。黄玲:我觉得评价电影要从什么角度来看,从市场来看是很成功的,票房价值有了,另外最成功的是把不同年龄段的人全部吸引进来了。这还是很多电影都做不到的。宋家宏:这部电影说它不成功是不可能的。除了它的票房,其实他调动了这么多人来讨论,包括我们。每个人进去,都有他想说的话,从这个角度说,他当然是成功的。如果只从票房与影响效应这个角度看,给它8分是没问题的。但是我们评价一部作品,不能只考虑环境约束。索尔仁尼琴,他的环境远比中国作家险恶,但是《古拉格群岛》出来了。中国作家经历了反右、“文革”等等,这么多苦难,却没有出一本《古拉格群岛》。我们却把责任全部推给社会、推给环境。严歌苓在美国,免去很多限制,但读她写的小说《芳华》也不比电影高到哪里去。“文革”有四代人:50岁左右、35岁左右、红卫兵、我们这一代“红小兵”。于坚称我们是“站在餐桌边”的一代人,冯小刚、严歌苓和我们很接近,但是他们写的是我们这一代里坐在餐桌上的人。电影里所写的那些事件,太多属“大时代里的小情绪”,从电影所达到的思想深度,我只给6分。三、电影的情节艺术
主持人宋家宏:一部故事片,很重要的因素是情节,所以我把这部电影的情节艺术单独提出来,想请大家从情节艺术的角度说说这部电影。蔡漾帆:我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刻意克制自己的主观感情,我们“90后”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我试图用我们的眼光来感受这部电影。电影中确实有很多感动人的具体情节,但是没有一个比较集中的中心情节,都是零散的,没有让我们看完以后有一种整体的感觉。电影表现集体主义对个人的伤害、对个人情感的压抑,我怀疑网上所表达的那些情绪,恐怕是观众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补充进去的,很多情绪我没有从电影里得到。似乎是在呼之欲出的时候又被掩藏,或者导演可能更多地是想表达对已逝青春的怀念和纪念。唐诗奇:我觉得这是一个流水账式的故事,它以刘峰的“触摸事件”为一个转折点,但它几乎是在电影进行到一半还多的时候才讲到了这个故事,前面对70年代文工团的交代太多,表现他们青春琐事的内容太多,后面表现80年代、90年代的时代变迁的内容过少,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主要事件的铺垫和交代不够,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刘敏:小说前半段还可以。情节设置上,比如男生女生穿着泳装在一起嬉闹,讨论女生穿的内衣,在那个禁锢的时代真的可以在公共场合讨论这些事情吗?还是导演为了达到煽情效果,制造青春的画面来创造这种情节?后半部分用了大量旁白,用旁白来诠释人,没有给人想象的缝隙。陈林:情节上,整体不错。70年代的展现要稍好一些,之后显得比较仓促,只是抓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点。郭鹏群:从讲故事这个角度我觉得它的情节是可以的。但是,我有一个前提是,在看电影之前,我已经看过小说了,有些电影中没表现出来的通过小说就自己脑补了画面。仔细想想,如果没看小说直接去看电影,他的逻辑以及其他方面还是有缺陷的。总的来说如果电影的情节艺术没有小说铺垫的话,我给的分就不会很高。但以小说作为铺垫的话,我对这部电影的评分还是高的。谢轶群:关于情节叙事策略这个问题我也想说他的弊端。它是以第二女主角萧穗子的视角来展开故事,但视角有混乱的现象,比如对女性身体的美(游泳、洗澡、大白腿等),这是青年冯小刚的视角,而刘峰上前线的战争戏是刘峰的视角,这些时候萧穗子的限制性视角就作废了。如果换一种叙事策略,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话,其中有一些串联和阐释又可能就会损失掉。第一人称旁白一方面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另一个是很灵活地扩大了剧情的容量。但是它们之间好像没调和好,这也是很值得探讨的。不过,有两点对作品的批评我不同意。第一点是电影剧情零碎,我认为电影剧情不零碎,它是以两个主角的人生道路作为主线,串联起相关的人物、事件,整个剧情是环环相扣的,有些情节有点仓促,有的剪辑显得突兀,需要观众脑补,但这并不能说是零碎。真正游离于故事之外的就是猪跑大街冲击了群众游行队伍,这一段好像有游离,但是也有它的隐喻。所以我不同意情节零碎。第二个不同意的是说电影冗长。我感觉恰是没看过瘾,它还不够长,整部电影像一块压缩饼干,剧情的密度非常大。我第一遍看的时候,一时间接受不了那么多的信息,错过了不少东西。编导是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安排多的社会生活内容,这就对电影的时间性艺术性质有所忽略,没有给观众留足理解、接受的时间。吴红:我也看了两遍,同样,叙事的角度我不喜欢,而且太多旁白,好像你不进行解释说明,中国观众就看不懂。它同前些年张艺谋导演拍的《山楂树之恋》一样的,旁白太多。一个作家写小说,不要太多评论的语言,电影也是一样。胡性能:我对这部片子在叙事上也不太认可,以萧穗子的视角来结构故事有两个弊端,一是萧穗子的注意力没有始终放在两个主人公身上,所以电影里面会出现许多平行的人物跳出来,形成干扰,而那些人物对这部电影没有内在的推动力。其二,故事内容太满,留白不够,空隙不够,就艺术上来说,我只愿意打6分。黄玲:刚刚胡老师说的我也有同感,前20分钟看不出哪个是主角,不论是摄影还是叙事都抓不住,这样来说,这部电影还真不能算作一流水平。我看这部电影之前刚刚看了《血战钢锯岭》,非常不错的一部电影,表现战争和人性,线索非常清晰,主人公始终能够抓住,他的经历、他的遭遇,包括他的表情。而《芳华》看到最后勉强可以梳理出主要人物,但是庞杂的东西太多了。宋家宏:从叙事艺术上,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比如萧穗子是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核心情节——“触摸事件”就不可能是萧穗子的视角,萧穗子是不可能知道这件事的,这必须转换视角。胡性能:如果以萧穗子的角度,这个故事应该和她有更多的关系,但电影里面她不是主要人物。所以电影看完会让人觉得她的形象模糊。宋家宏:还有一点,主人公从13岁到近30岁,人物在时间上的跨度,小说可以交代清楚,电影不可能找一个13岁的演员演到30岁,所以所有的内容压缩在一起显得特别乱。胡性能:我算了一下时间,时间上的问题稍显勉强,那个时候应该是1975年前后,1975年刘峰应该20岁左右,时间推倒去深圳的时候,已经是人到中年了。宋家宏:所以在目前的电影叙事上就不可能体现那么大的跨度,必须要有倒叙等其他手段。所以它在叙事上是有问题的。谢轶群:这个故事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追怀青春的温情,第二个维度是批判和揭露,第三个维度是歌颂某种精神。其中批判和揭露是被包裹在温情之下的。因此就出现了两个接受层面,一个是大多数观众看到的“好人没好报”以及“过去风华正茂,如今青春无悔”;另一个层面就是有人说的“对集体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解构”,这就如同《红楼梦》对一般人来讲就是一个宝黛的恋爱悲剧,专业的人来看则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挽歌。因此从这两个层面来看,组织得就非常高明,雅俗共赏。
四、人物形象探析
主持人宋家宏:我们再来看如何评价电影中两位主人公的形象,其他角色也可以谈。唐诗奇:刘峰的形象解构了当时“活雷锋”的形象,或者那个时代所提倡的“雷锋精神”,是对那个时代自私自利、互相揭发的反讽。另外我觉得刘峰这个形象不够丰富,太像一个圣人,尽管经历“触摸事件”,但他依然没有烟火气。何晓萍的角色比刘峰要更丰富一点,因为交代了她的成长背景,观众对人物的性格变化更容易把握一些。何晓萍最想要的就是做人的尊严,但是家庭没有给她,社会也没有给她。另外,两个角色,刘峰从“活雷锋”到“流氓”,何晓萍从小偷到英雄,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集体一方面给他们荣誉,一方面又“抛弃”了他们,我觉得非常讽刺。刘敏:电影和小说都把刘峰这个人物变得神话了,非常完美,把复杂的人物形象扁平化了。蔡漾帆:我想谈一下萧穗子这个角色,她是以一个叙述者的视角来展现这个角色,故事的发展与萧穗子没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人物角色也不是很突出,而小说里对于这个形象的塑造是很丰富的。她和陈灿之间的感情在电影中被郝淑雯一句“我们门当户对”就否定了,萧穗子的伤心也只有她在车尾撕情书流泪一个镜头。小说中萧穗子与陈灿是恋爱关系,郝淑雯发现萧穗子写情书,插足萧穗子与陈灿的感情,并用肉体俘获陈灿,其间表现的友情的撕裂、爱情的背叛是十分复杂的,由于电影时间和内容的限制,这些内容就不得被略去。但是如果我觉得加上这些内容,更能体现那个时代的“芳华”背后所隐藏的东西。陈林:我觉得两个角色中何晓萍要比刘峰塑造得更好一些,比如何晓萍受到身份上的歧视,变成精神病人,这个过程是震撼人心的。刘峰是一个从头到尾都不自觉的人,他的不自觉是与时代问题相联系的,如果刘峰这个人物足够自觉的话,他对时代的思考等等就会变得非常复杂,以至深化下去。我们很难追问,这是他真实的自己还是被塑造出来的,他是在一套话语系统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在80年代,在邓丽君的歌声的启蒙之下,那一套话语被消解了。尤其是他对林丁丁的表白遭到拒绝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但是电影没有表现出刘峰的自觉性。刘峰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符合他学雷锋标兵的形象,后来却说是为了林丁丁留下来,这就是对“雷锋”形象彻底的瓦解。邓丽君的歌声一响起,他觉得唱的就是“我”,这个“我”的出现太难得了,70年代“雷锋”是没有“我”的。这确实是一个启蒙的契机,让他产生一种觉悟。但是电影还是没有深化下去,刘峰这个角色一直没变。电影中出现的冲突总是被轻易化解,表现出刘峰的不自觉性,以至于我认为这个人是被抽空的。所以被抽空的地方恰好给温情带来机会,比如他在车被扣以后遭遇的屈辱,被突然出现的女战友,那时候变成了一个富婆,给弥补了。到新世纪,他几乎一无所有的时候,曾经喜欢他的人依偎在他身边与之团圆,这也是将一种可能深入的内容浅表化了。郭鹏群:电影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残了,一个疯了。刘峰有两个机会,上军校的机会,他丢掉了,当战斗英雄的时候。只是作为押运兵上战场。何晓萍当主角的机会,她也丢掉了,当上了劳模却精神失常。两个人在面对改变人生的机会时候都没把握住。刘峰为了爱情放弃上军校的机会,上战场想要求死,最终变残疾人,包括他的车被收了要被罚款一千块还送上香烟,本身已经很可怜了。另外,反过来想,我们的文艺作品,涉及“文革”是不是一定要把所有人塑造的很黑暗,很懦弱?为什么就不能塑造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温暖的人物。难道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像刘峰那样的好人吗?似乎不能轻易地否认。谢轶群:我认为这两个人物非常有深度。首先,刘峰的形象的确解构了那个时的“学雷锋”和“学雷锋标兵”,片中高干子弟谈及“学雷锋”和“学雷锋标兵”的语气始终是揶揄、轻佻的,一般人则是把他当随时可以使唤的人,比如猪跑了食堂的人立即用命令的口气吆喝他去追,不管作为“学雷锋标兵”还是木匠的儿子,他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而且,一个人被符号化之后,他的性格、情感这一面就会被漠视,乃至于出现道德绑架。比如林丁丁说,“别人可以抱,刘峰不行。”何晓萍这个人物反映的就是个人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她一直渴望融入集体获得温暖,为此不惜改姓,但集体从战友和领导给她的只有伤害,同时又目睹集体对标兵人物的虚伪、冷酷;最后在精神病中,切断了与集体的一切联系,她才有了回归自我的酣畅舞蹈。集体主义对个人尊严的挤压在她身上表现得很明显。还有片中那个政委值得一提,表面正派,但整起不听话的人来娴熟、阴险得很,先营造一个感人情境逼迫何小萍倾心演出,完成演出后即冠冕堂皇发配她到前线医院。这种领导形象很传神,也意味深长。吴红:对于刘峰这个形象,我不喜欢,他是直线型的,这个人太完美,但世上没有完美的人。而对何晓萍,我非常同情。胡性能:为什么我在思想方面给《芳华》的很高的分,当我设想如果我来写这个小说,我会怎么处理的时候,我似乎能够触摸到冯小刚内心深处想表达的东西:孤立。两个人物都是有代表性的,一个是具有原罪的,何晓萍的父亲是右派,她天生就是要被孤立的。另外一个是根红苗正的刘峰,学雷锋标兵,没有缺点,但当他一旦被集体所抛弃,迅速就被所有人孤立,这是导演对“文革”时期个人处境的一种反省,一个人再好,只要被排斥在群体以外,苦难就来了。那个时候,我们总是要在一个群体中,划出几个人来作为反面角色,正所谓有敌人要批判,没有敌人要创造敌人来批判。谢轶群:他需要与对立面的斗争来强化极权。胡性能:对,这就是电影深刻的一点。而“芳华”,本来是人一生中最鲜活最多彩最绚丽的一个时期,但是电影里何小萍和刘峰的芳华时期都是压抑、悲惨和无望的,这实际上也是对“文革”的一种批判。而当郝淑文给刘峰递上一千块钱的时候,表明在商业经济下原有的价值观发生了松动。所以我觉得电影是有深度的,只是这种深度被掩藏起来,不容易被发现。黄玲: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好的一点是,它可以有多种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但是我没有看到这两个人的孤独感,而且让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好人?我们中国文化中对于善良、好人都不会给予好下场,都是用同情的态度来对待。所以我对《血战钢锯岭》的人物印象深刻,主人公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乡村青年,他去当兵提出一个要求,坚决不摸枪。但是在战争年代一个士兵不摸枪是绝对做不到的,所以周围的人都孤立他,把他揍得头破血流。但是在长官了解情况的时候,脸上有明显的伤他也坚决否认。但是后来上战场时候他的大善、勇敢你不会有同情他、可怜他的想法,而是崇敬和敬佩。而中国的好人到最后就只能可怜他。为什么那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能是这样的下场,得不到尊敬,更没有感动的力量。东西方文化,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胡性能:我在看何晓萍独舞的时候流泪了,因为何晓萍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她只有疯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她才是自由的,否则她一直都不自由。宋家宏:这两个人没有给我悲剧的崇高感,只让我对他们有同情和可怜。他们就是两个可怜人,它实际上是东西方悲剧理论的分野。西方的悲剧人物是对命运的反抗,在反抗的过程中体现人的崇高。但是刘峰和何晓萍的反抗是非常微弱的,刘峰基本上是一个不会反抗的人,他的反抗是导演强加给他的,根本不符合他的性格逻辑。谢轶群:刘峰有两处反抗,一个是审问他是否有猥亵行为的时候,另外一个是在联防办里。胡性能:刘峰最有力的反抗是他在战场上寻死的那个时候,那是一个好人委屈以后的反抗。谢轶群:这是一种消极的反抗。宋家宏:电影里两个人物很多内容是导演强加给他们的,比如说,刘峰爱上林丁丁,返回那个时代环境,刘峰不可能表达对林丁丁的爱,林丁丁在小说中的形象就如同当年那些电影中的“女特务”的形象——妩媚妖娆,但是电影里的演员这方面不够。像刘峰那样具有雷锋品质的人不可能去爱林丁丁,他更应该爱何晓萍这种人,或者萧穗子那样海岛女民兵浓眉大眼的人。这才是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这里面就出现人物自身性格逻辑与导演人物逻辑的冲突,他爱上林丁丁是导演安排给他的。他要做一个好人既是时代给他的,也是他内在的逻辑要求,而爱林丁丁就有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表现。那个时代对所谓“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批判笼罩着我们所有的文化人,时时要警惕,久而久之也就成为我们的自觉要求。陈林:刘峰对自己的爱恨是不清楚的,他不知道他爱什么。宋家宏:这就是大时代的小情绪,他们写的具体情节大多是一群女生的小情绪、相互之间的小冲突,和今天你们女生宿舍发生的也差不多吧?谢轶群:如果把小情绪和大时代联系起来,女兵们排斥何小萍是因为她有个右派亲生父亲,表现阶层压迫,当然更好,可是这样还能不能公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