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关于高职院校施行交换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 作者: 山东青年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2999
  • 崔银福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界随之也踏上了不断寻求变化、发展的轨迹。人们常说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很多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同样教育的国际化也给很多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也给新时代的大学生们带来了学习国外文化和领略异国风土人情的难得机会。本文就在高职院校间开展的交换生培养模式相关内容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交换生;交流与合作;影响

      一.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进展与发展情况

      随着前进的步伐迈向21世纪,中国高职教育业带来了长足发展。在这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一派形势下,中国高职教育的新亮点可谓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同时也充分证明1983年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通过调查发现中国有很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例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加拿大圣克莱尔学院合作办学,采用‘2+1合作教学模式;广东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与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进行合作办学,并与06年正式列入普通高考招生计划,合办专业之一为生物制药技术;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比利时鲁汶工程联合大学、加拿大圣力嘉学院、韩国大邱大学、美国莫瑞州大学、新加坡PSB学院、加拿大尼亚加拉学院、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印度国家信息学院、澳大利亚BOXHILL学院等与15所海外高校建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且合作项目有合作培训、师资培训、共创技术培训、文化交流、海外留学合作伙伴、国际实习生项目、师生交换等。

      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进行国际合作的高职院校会不断增加,合作项目也会日趋丰富。这充分展现出了中国高职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二.高职院校施行交换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常见的模式为:1.未达到专一录取分数线,故而直接选择国际合作办学班级的模式;2.出国留学模式,即以‘3+1、‘2+2、‘3+2等形式与国外合作院校对接,外方学校承认学生在国内就读时所取得的学分,经过核定后确定学生获得境外学士学位;3.交换生培养模式,即在规定时间内两国互相选派学生到国外合作院校学习指定相关课程。

      以我校为例,我校2010年设立国际学院,主要采用第一种国际合作培养模式。第二种和第三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在我校国际商务语言学院积极开展的特色培养模式。第二种培养模式在2006年开始已经得以开展,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而,第三种培养模式是该院2013年刚刚开展的一项培养模式之一,这一新模式的开展对国际商务语言学院来说将会是对新培养模式的挑战欲探索。不过到目前为止,在我校开展的交换生培养模式中,认为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问题

      外语语言能力问题可以说是在所有存在问题中,最为根本的问题点。在选拔交换生时,应从外语语言能力测试着手,确保选派生到国外合作院校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没有语言障碍。语言障碍可导致多方面问题,不但给国外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更重要的是因国外院校大部分都是用本土语言授课,所以学生应听不懂授课内容,直接影响学分的取得,进而影响回国后的毕业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说是双向的。国外合作院校的选派生到我校交换就读,如果中文水平不高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2)专业的实际衔接问题

      在进行交流合作过程中,如果双方院校之间没有相似或类似专业,那么交换生到了对方学校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说是等于时间的浪费。假如我院应用韩语专业的学生选派到韩国的一所合作院校进行交换学习,如果对方学校有相应的国语专业(对韩国本国人而言是国语,对外国人而言是韩国语),我校学生选择该专业进行进一步深造学习,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当前形势与个人兴趣以选修课的形式选择其他专业课程(随着中韩交流的不断进程,就韩国目前形势而言,美容专业、旅游观光专业、餐饮专业等专业收到很多学生们的青睐进行学习。对方院校的选派生也同样在到中国的合作院校进行交换学习室,以对口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的形式进行深造学习。如果互相之间没有相关或类似专业的条件下进行合作,会给双方院校的合作成果带来很大影响,更关键的是给交换生造成很大损失。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因为能够被选派到国外合作院校进行学习的中国的学生大都是品学兼优,学习欲望极强的学生,且在这些学生中,有些学生现实家庭条件并不优越,对于这样的学生而言,这一问题的显现不但浪费了他们自身的时间,觉得没有特别的收获,在经济方面也会觉得不太值得。

      (3)对异国文化的理解问题

      在平时授课过程中,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让学生了解最多的可以说是国外相关文化。文化一词的范围非常之大,其中学生对国外的传统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礼仪文化应该说是了解最多。但是仅了解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文化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要了解新生事物,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才能使学生到了国外合作院校学习,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并融入到其中。

      (4)交换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条件问题

      一般来说国外高校的学习生活条件要比国内的条件优越。中国的学生到了国外高校就读,基本上都会在比国内先进、优越的环节下继续着学习生活。但是,反之则不然。可以说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度可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不能一概说只有好的校园环境下,学生才能学出好的成绩。但是,优越的环境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既是学校的义务,也是学校的责任。而且,学校的硬件条件也应随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应有效并充分利用学校所提供的各个条件,从中尽享读书与生活的乐趣。

      (5)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问题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也需要不断学习进取。通过自身学习,不断丰富知识的储备,更重要的是结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不断更新已储备的知识。但是,大部分因课业任务的繁重等多方原因,往往忽略这一点。就目前来说在国内给教师们提供的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也日益增多,但是与从事专业相关的学习机会还是为数不多,尤其是语言类培训。作为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专业,不光是国内的培训,更多的给一线教师提供能够亲自到国外合作院校学习的机会,通过亲身体会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合作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社会形势,切身感受国外的风土人情,从中分析总结出学习收获,以便回国后更好地为以交换生为首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

      三.对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1)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有效引导学生了解国外文化

      通过课堂教学形式不断增加外语词汇量和语法的应用方法。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能够正确的在实际交流中得到运用。课堂教学形式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学生们创建得以交流与沟通的模拟环境,当即运用所学知识点,并在实际操作中辨别出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掌握与否。并且对每个细节认真观察,找出两国间的文化之差、礼仪之别,强化专业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更多、更好地了解国外文化,以防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失误。

      (2)双方院校设立的专业应有相关性

      进行交流合作的高校之间的专业设立,必须要有相关性。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这一点关系到交换生到合作院校进行学习时的切身受益与实际价值问题。学校只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和机会,就学校而言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学生。那么作为学习环境与机会的创导者的学校,应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条件。其中专业的设立也不例外。只有合作院校之间设立的专业具有相关性,选派到合作院校进行学习的交换生才能作为在国内所修专业的衔接和延续,更进一步丰富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学校可根据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意愿,适当增加选修课程。

      (3)为教师提供更多与从事专业相关的学习与交流机会

      教师站到讲台上,对学生而言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者。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储备及知识结构,将会给学生带来很大影响。也就是说教师自身能力的高低可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刚刚走进高校的大学生们,起始阶段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是能否使这些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大学生们一起跑到终点,做到这一点虽然需要学生个人的不懈努力,但是教师自身同样要随同时代的发展、结合社会需求做出不懈努力。给教师提供国内外更多的学习与交流机会,把学到的东西有效的结合到实际教学当中,将会带给作为切身教育受益者的学生带去更大的收获。

      四.结束语

      交换生培养模式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另一种方式之一。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教育培养模式,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结合时代的发展,全面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让新一代的大学生们不负社会的期待,给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与新的能量。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执教能力的提高,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更多的为社会培养出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方春生、付晓春,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科技信息,2010年第10期.

      [2]米永胜、沈旭,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第19卷第19期.

      [3]徐晴、夏莹、孙杰,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研究[J],江苏高教,2013年第4期.

      [4]颜柯洁、陆伟,国际交流月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工作探析[J],科技信息,2010年 第7期.

      (作者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本文标题:关于高职院校施行交换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276476.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