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顺
摘要: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材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厌学原因;表现;对策
当今社会,知识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崇尚知识,崇尚人才,成为人们的共识。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总结整理出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表现和对策如下;
一 、农村初中生厌学的原因
首先,从学生自身来看,巨大的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使他们难以承受,久而久之便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其次,从家庭因素来看,不良的家庭文化环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强的初中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到侵蚀。面对学生厌学现象,摇头叹息无济于事。老师和家长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的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尽快地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再次,从学校教育看,教学方法呆板引起的学习单调、乏味。各学科知识的传授模式基本相同,对新知识的传授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老师留作业,学生做练习;教师考试,学生答卷。这样,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久而久之便易出现厌学情绪。
二、初中生厌学情绪的表现
(一)学习兴趣不浓,缺乏长远动机。 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乏味,学习被动,对学习任务只是穷于应付,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简直是一种活受罪,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在动机上表现为直接动机,只求初中能毕业,或者考技校、职高,早日上班工作,缺乏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的长远动机。在他们看来爸爸妈妈文化低, 照样生活得很舒服。
(二)信心不足,自暴自弃。 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感 ,加上外界压力,如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们的耻笑等,使之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一谈起学习就心烦意乱、苦闷、焦躁、头痛,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他们对考试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爸爸妈妈对学习上的问题一窍不通不能辅导只会批评,自己也只能这样。
(三)图眼前实惠,需要层次低。由于家庭的负面影响, 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一切,能捞钱就是有能耐,有了钱可以吃得好,穿得好。因此自小就一心想捞大钱,有了钱就可以吃、穿、玩。对于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考虑很少。
(四)意志薄弱,克服困难毅力差。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有过强的依赖心理,学习上不愿独立思考,依赖老师辅导,一旦失去辅导成绩一落千丈,一遇到难题,就叫苦不迭,整天没精打采,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悲观失望。
三、克服厌学心理的对策
首先,创造成功机会,满足学生高层次需要。信心是前进的源泉,进取是成功的根本。在学习上,气可鼓而不可泄,教育的技巧就在于如何创设成功机会,满足学生高层次需要,厌学者的显著特点是丧失了信心,若老师适当地降低学习要求,创设情境,让学生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尊重的需要。 其次,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向导, 发展自己,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它是学习的一种内部动机,兴趣一旦被激发,学习就会对某些对象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伴随着紧张的情绪和意志努力,去积极地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在学习上,它表现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致勃勃、孜孜以求、津津有味,甚至废寝忘食。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科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将学习目的的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召开故事会,介绍一些名人奋发读书的故事,开主题班会,如:“美好的原望”、“二十年后来相会”,教育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展望社会发展对人生的知识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刻苦学习。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如:开展智力竞赛,演讲比赛。组织学科兴趣小组,开展小创造小发明,小论文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参与一些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调整价值取向,热爱科学知识。 三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满腔热情关心学生。中学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因此,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 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因此,在帮助学生纠正厌学心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总之,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 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材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洮县连湾初级中学,甘肃 临洮 73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