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基于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标准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作者: 山东青年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9955
  • 张永豪 田娅玲 龙治峰 崔俊

      

      

      

      摘 要: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是推动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标准建设要以职业能力标准为逻辑起点和核心,以“多元育人、在岗培养”的育人特征,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按照“供需调研一职业能力分析一课程体系建构一标准编制”的基本路径,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各环节工作,构建以公共基础、专业技术技能、岗位能力、专业拓展为模块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对接职业能力标准编制出具有实施价值的专业教学标准,推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现代学徒制的深人开展。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食品加工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职业岗位能力标准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1],是一种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实现形式。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标准体系建设是推进现代学徒制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抓手,包括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企业标准、导师标准评价标准等;其教学管理的目标是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教学管理制度[2]。其中,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是校企双方共同开展现代学用徒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建构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水平的主要标尺[3]。本文重点论述高职层次以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为例的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的理论依据、方法路径及实践探索。

      1.现代学徒制的标准建设的指导思想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正在试点探索推进的国家战略,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之路逐渐清晰[4],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5]。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我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坚持以“能力核心、系统培养”为建设指导思想,充分体现现代学徒双重身份、多元育人、在岗培训、岗位成才的特征。

      2.现代学徒制教学标准建设的基本结构

      为实现形式和结构的标准化,结合地区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办学情况以及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指南,制定适宜民族地区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基本结构,以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为主导,课程结构及内容为核心,教学基础条件为保障,教学实施为指引,构成具独特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

      2.1?创新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是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结构中专属的内容,应阐明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培养方式[6],以“多元育人、在岗培养”的育人特征,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7];职业院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8],并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的多元化育人特点。

      2.2构建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公共基础课程与普通高职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基本一致,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技术技能课程、学徒岗位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三类,分别属于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选修课程分为公共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在标准制定中遵循简化原理,规定主要的课程,不安排满学时,给予各校一定的自主安排课程的空间,课程结构重点在于确定必修课的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以及限定选修的学徒岗位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由学校自行制定。其中,专业技术技能课程,即专业核心课程,是针对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以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工学结合课程为主,包括少量的学科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以及综合实训课程、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学徒岗位能力课程,即专业方向课程,是对于生源为企业员工的学徒岗位能力课程要更加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3对接职业能力要求建立课程

      课程是实现目标的载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内容必须对接企业标准进行评价;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是源自学徒岗位工作遇到的问题,是基于应用的开发和研究。教学管理应根据现代学徒制生源特点,结合行业企业发展和学生工作实际,建立规范的制度,实施学分制管理。如表2、3

      3.以课程内容对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的探索研究

      职业院校作为专业人才的供给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向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也是行业企业人才的需求,只有当供给满足需求时,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可见,职业能力是联系校企的重要纽带。职业能力要求蕴含在职业标准之中,职业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对特定岗位或岗位群中职业能力的条目化、系统化、精确化描述与制度化规定,就成了职业能力标准。因此,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的关键是确定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能力标准,然后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标准真正对接。

      3.1调查分析获取职业能力标准

      目前,我国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体系还未健全,职业标准不够完善,各专业对应的职业标准不够明确,因此,在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中,需要通过科学方法分析获得职业能力要求。通过专业对接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细化为工作项目、工作项目细化为工作任務、工作任务细化为职业能力四个步骤,再从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技能、工具、方法、要求、知识五个方面分解分析职业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

      3.2校企共建构课程体系

      如何将源自于行业企业的职业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培养的目标和内容,需要教育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进行思维碰撞,达成共识,将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项目转化成学习领域课程的方式主要有直接转换、组合转换、提炼转换等。以对接职业能力标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兼顾职业生涯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融为一体,作为建构课程体系的依据,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及教育专家共同参与研讨。建立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学时、学分。

      3.3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对应课程分析

      综上所述,基于学院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融入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 校企联合制定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是校企联合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保证,为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具有促进意义。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既要与普通专业教学标准一致,又要彰显现代学徒“多元育人、在岗培养”的特征,必须以职业能力标准为逻辑起点和核心,遵循标准化原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供需调研、职业能力分析和课程体系建构,实现课程内容对接职业能力标准,确保教学过程对接企业生产过程,才能编制出具有实施价值的专业教学标准,推动现代学徒制的深入开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教职成〔2014〕9号.

      [2]李祥新,李岩.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7.

      [3]王红梅.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7.

      [4]精工职教网.现代学徒制如何本土化.光明日报,2017,2.

      [5]杜怡萍,赵鹏飞,李海东,吴琼.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的实践探索.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

      [6]沈健.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轻工科技,2018(7)

      [7]张晓聪.现代学徒制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中的应用探究.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8.02.

      [8]王武勇.加拿大现代学徒制的发展、问题与改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

      项目: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教育教学改革院级科研课题“高职食品加工技术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黔东南职院通〔2018〕11号),主持人:张永豪。

      (作者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00)

      本文标题:基于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标准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285851.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