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绍林
摘 要: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和环节,是有效开展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出发,分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时代要求,探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方法,着力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理想信念
一、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理想信念内容多元化,模糊与理性并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运行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严重影响和冲击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发挥。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思维活跃,善于吸收新鲜事物,但是缺乏历史经验,因此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模糊。另一方面,他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与学习积累中对许多事物形成了一定的评价标准与判断依据。他们崇尚科学与民主,追求创新与发展,寻求进步与突破,能够较为全面的思考问题,理性看待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肯定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又有自己的见解。
2、理想信念标准双重化,利己与利他同在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和西方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交融碰撞中,大学生理想信念多元化的同时,价值评判标准更加多样,同时呈现双重化。有的重视知识积累,有的同学看中人格塑造,有的金钱利益至上,有的仁义道德为重,有的乐于奉献,投身志愿服务,但总体来讲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判断的共同点都是偏向利己主义,功利化明显。他们期待社会尽可能的给自己提供便利,为自己成才发展提供种种优越条件,以自己的需求满足来衡量社会。评判他人时,他们又倾向于用社会上所要求的道德标准来权衡,谴责他人的不道德行为,强调他人的社会责任。
3、理想信念目标现实化,个人与集体取向分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推进,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逐渐被漠视淡化,大学生的价值目标由理想化向现实化转变。他们不再强调精神满足,转而追求现实利益;不再追求理想信念,转而注重自身价值。他们对自身实际价值和物质享受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道德伦理、国家发展、人类命运的关注。在大学期间无论选修课程,还是选择社团,甚至志愿服务都是为了将来的个人就业和发展做准备,他们更注重的是自己未来事业的发展与生活质量,他们的理性也主要体现在对事关自身现实利益的事物上的理性取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涌现并发生价值冲突。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方能担此重任。必须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高层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灵魂和指南,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这是新的社会政治形势带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
1、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核心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
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呈现定位理性化、标准利己化、目标现实化的特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刻不容缓,同时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必须要顺应时代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为前提,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为着力点,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开展教育活动。
2、明确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把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价值追求,把个体和集体、整体的利益追求更好的联接起来,更加明确不同社会阶层、群体、个体的价值目标,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应遵循的价值准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教育引导大学生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 形成全局的、长远的价值目标,最终实现对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高度自觉。
3、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层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优秀理论成果,其主要内容体现了理论认同与实践保障的统一,有助于其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念引领、目标引领和方向引领。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层引领,就是要使大学生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明确大学生的称号不仅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体现,更是一种神圣责任的象征。社会的共同理想需要全体公民的努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由此,把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规律和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推进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势在必行。
1、强化理論认同,充分发挥高校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渠道,它能有效增强大学生对重大政治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同时有效增强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相对活跃的大学生而言比较陈旧和呆板,吸引力不够,需要深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化水平。理论课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指导,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以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和网络化的教学模式;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与大学生身心特点相结合,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创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增强大学生对国内国际局势的把握能力,强化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了解和认同。
2、营造学习氛围,积极促进理想信念教育融于大学生日常管理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和环节。要让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理想信念,必须在坚持服务与引导基础上,将理想信念教育寓于日常管理之中。充分了解和把脉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实际状况和行为方式的基本特点,有利于科学设置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期望和教育方式。通过分析大学生的日常思想动态与实际问题,了解并解决其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将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与日常政治修养相结合,理想信念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大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与培养可靠接班人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既立足于現实又面向未来,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理想信念问题,提高他们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培养其政治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平台,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环境,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建设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实践方式,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辨别力,坚定大学生政治思想发展方向。
3、加强教育引导,有效促进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政治的分化与重组,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不断发生变化。当代大学生们深受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就业压力巨大。他们的奋斗目标与父辈的“讲理想、讲奉献、讲集体”相去甚远,务实而趋功利化。他们对个人近期的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有设计、有追求,成功愿望强烈,但对社会理想和政治信念疏远,没有远大目标的追求,政治需求淡漠、理想信念短期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加强引领。理想分为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两大类。个人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这对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个人理想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奋斗的直接动力。社会理想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为要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就失去导向;没有个人理想,社会理想会显得空洞,缺乏现实意义;个人的人生理想应该与自己时代的价值目标、社会理想相一致,将个人理想升华到社会理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层引领,就是要使大学生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就是确立大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让他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的价值发展规范,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确立远大的社会理想,努力奋斗是大学生们对人类前途和国家未来的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陈运普,陈滢旭,田林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机制研究[J].三峡论坛,2015(2),总第284期,94-97.
[2]曾令辉.当代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规律及对策[J]. 高校理论战线,2011(5):48-51.
[3]祖嘉合.试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层引领[J]. 教学与研究,2011(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