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静姝 燕文奇
摘 要:大学生的公德教育问题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和社会的道德体制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论述大学生公德教育的现状,科学客观的评判公德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最终找出提高大学生公德教育的改进措施,为大学生公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德教育;大学生;教育方法
一、绪论
公德,就是人类为营团体生活所必须的那些品德。[1]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这是与集体、社会、民族或者国家有关的道德,包括简单、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2]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受教育较高的群体,具有先进的思想和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大学生自身的公德培养将会影响到中国社会的道德水准和现代化建设。大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肩负着文化发展的任务。
二、大学生公德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公德教育现状
从总体上来看,国家政策和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大部分的当代大学生都具有了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当代的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3]
从具体上来看仍存在着很多公德缺失、责任意识淡薄和公德教育知行脱节的问题。其中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缺乏社会公德,责任意识淡薄,达不到国家和社会给予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要求导致社会群体对大学生评价的满意度参差不齐。部分大学生道德法律责任缺失,在国家规定的大型考试中作弊、破坏公共财物、浪费公共资源、缺乏法制意识。部分大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不能将所学的公德的理论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出现了知行脱节的现象。大学生的公德培养呈现出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大学生公德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1.社会公德与大学生个人自我意识的冲突
“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4]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公德是在公共领域中公民进行的道德活动。以之前发生的女大学生与孩子母亲的冲突事件为案例。这个案例凸显出了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德和大学生个人自我意识的矛盾。作为大学生主体,其自身具有充足的社会公德知识储备和理性行为能力,其过激行为源于自我意识,即自我利益受到侵犯的表现,反映其自身的公德意识不能指引和约束其自身行为。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政策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使现时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其更加重视对自身利益的保护,相对纯净的校园氛围、和家庭的保护伞使其成长过程中挫折经历减少、心理发展较为简单。
2.高校公德教育方法的缺失
高校校園教育作为大学生公德教育的主要场所。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三体一要素出发,高校作为教育者,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校园环境和各种教育媒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公德教育体系。高校校园不重视各因素之间协调平衡,作为大学生公德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没有彻底贯彻公德教育有关的要求,没有将其提高至应有的思想高度。高校党委对公德教育重视不足,校内各部门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公德教育联动机制,各学科之间没有形成交流联动的氛围,高校公德教育工作没有形成制度化的管理体系。
三、大学生公德教育改进措施
在高校环境层面,要重视环境的作用,实现环境育人。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用规章制度督的方法督促学生养成日常行为习惯。发挥青年党员和先进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平等的主体间,可以减少思想教育传播的阻碍因素。在学校公共场所加大公德教育宣传,建设校园文化墙,传播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法制规章、弘扬的主旋律。
在传播媒介层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靠拢,与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互符合,建设公德传播的校园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相关公德文章、道德视频、法律常识。建设校园门户网,可以定期的举行公德调查和民意调研,提供学生、教师、学校三者的交流平台。此外还有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园专栏、公德事迹表彰会议,公德话剧表演等形式。
在教育者层面,要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发挥师德表率作用,从事公德教育的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和高标准的道德修养。在课程传授过程中,书本上的公德知识较为理论化和抽象化,受教育者难以产生共鸣。现代大学注重专业性人才培养,要将专业知识和公德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贯彻教学相长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公德教育课堂的实效性。
四、结语
公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部分,其思想性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其贯彻的难度性。大学生公德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和学生个人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三体一要素的框架下改进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中信出版社,2016:37-42.
[2]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10.14
[4]冯国平,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读本[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