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化英
摘 要:在晚清时期,中国成了一个弱国,因此一些西方国家都想从物质和精神上侵略中国。一些爱国学者试图拯救中国,他们认为有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他们开始翻译一些有用的东西到中国来,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翻译家有严复、林纾、蔡元培和周树人等。
关键词:翻译;技术;文化
一、晚清时期的翻译活动的社会背景
中国的现代文学的发展受制于西方文化。在那个时期,中国是一个弱国,因此西方国家从物质和精神上对中国实行双重侵略。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饱受无数的打击,译者的反殖民主义精神也被忽略。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闭关自守就要落后,认为必须要向西方学习,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革新。
这种意识的觉醒同时也反应在文学选材和翻译策略上,译者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团结起来翻译一些西方的科学技术等著作。由于翻译活动在不同语言转换上有一定的空间,这给译者一定的发言的机会。译者出于对母语的热爱,就集体团结起来反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翻译是现代历史很重要的一部分,西方文化在殖民地处于主导地位,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文人和爱国主义者清楚地意识到学习西方技术,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
梁启超是爱国主义者中的典型代表。他是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学者。他指出翻译选材的重要性,主张翻译实用性较强的书籍,如法律、历史、政治、农业、经济和社会哲学等。统一专有名词的翻译,他认为编撰一本专有名词翻译词典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译者就会在翻译专有名词时达成一致。他提倡译者研究佛教翻译理论和进行翻译实践。
二、严复的翻译贡献和对人们的影响
严复是十九世纪著名的翻译家。他把西方的翻译学问引入到中国。他主要的译著是《天演论》。准确地说,它是用中文进行重写而不是翻译。《天演论》使中国人理解到适者生存这条法则,同样也实用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化。严复还主张将翻译与学术研究、讨论、阐释等联系起来。他还对怎样办好译书局,如何翻译课本等也做了系列的讲述。他对翻译理论也有重要的贡献,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这条翻译的原则在后来也广泛用于指导翻译实践。在近一百多年,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他主要翻译很多西方科学作品,他早期的著作牺牲“达”而追求“雅”,是因为他的目标读者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的翻译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后来刘重德教授所提出了“信,达,切”,正是在严复的翻译理论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
三、林纾的翻译贡献和对人们的影响
林纾是一名优秀小说家,诗人,画家和翻译家。在翻译方面,他和严复齐名。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严复擅长对翻译理论进行研究,而林纾擅长翻译实践。林纾翻译了数本外文小说,数量上超过170本,比如《汤姆叔叔的小屋》。他所翻译的材料包括喜剧,散文,但最主要的还是小说,他是中国近代翻译小说的第一人。他是一位非常特殊的翻译家,因为他自己根本就不懂英文。他口头上进行翻译,他主要依靠他的记忆,他把口语化的中文转换成经典的中文。由于他不懂英文,所以他的译著几乎不会受到外文表达习惯和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的译著是很正式的中文。或许他的译著比原著还要好,因为他是一名精通中文的大师。但他也有不足之处,他的译著中有很多的增加与删除。他擅长抓住原著的精髓,从这方面来说,他的译著不等同于原著,但原著的思想还是没有得到改变。他从事翻译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在当时,西方国家根本就看不起中国,然而还有一些国人根本就没有看清世界形势,根本就不重视翻译。林纾强调译者应该在翻译的时候倾尽民族感情,与原作者进行精神交流。同时,他指出在翻译外文时,即使译者并不赞同的内容,译者也应当进行忠实于原作的翻译。他主张实业救国,他认为中国人应该学习西方有用的科技知识。由于林纾这些先进的思想观念,他的译著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从他高产的翻译作品,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非常勤劳的翻译家。从此之后,翻译活动在中国盛行,他也让中国的文人学士对西方的一些一流作家也有所了解,开阔了国人的眼界。
四、蔡元培对译学的贡献
蔡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民族革命家。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认为译学有两件很重要的事情:政界的事,译界的事。尤其是他所谓的政界的事,指的是与外交相关的翻译工作。所谓的学界之事,指的是学术性翻译。蔡氏提出了“横译”,也就是说异域语言之间的翻译叫“横译”,而同域的古今语言之间的翻译叫“纵译”,这是他翻译理论方面的特色。他指出了整个中国的翻译事业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精心建设,通过翻译资料,让国人向不同国家学习先进的东西,使国家变得强大。
五、周树人的译论
周树人是跨越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文人。在这里,笔者主要谈论他在晚清时期的翻译成就。他是晚清时期介绍和翻译欧洲新文艺的杰出代表。他翻译的出发点是“改良思想,补助文明”。他不像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只重实用性。他也强调翻译的艺术性,注重文学作品翻译的移情。他十分看重翻译波兰等东欧一些弱小国家的文学作品,是出于一种对处于弱势的民族的同情与精神支持。他既注重翻译的社会目的之外,也注重翻译的艺术性。他在翻译上第二个亮点是很明确地提出了“直译”的观点。这种翻译观点主要是反对当时译界的随意删减,颠倒原文顺序,对原作品进行篡改等。但是在晚清时期“直译”这个词在他的论著当中并没有看到,是在20世纪初,才提出“直译”这个词的。
六、 结论
晚清时期,中国的翻译事业发展得比较快,呈现出一派新景象。还有一些其他译者也讨论了翻译的规则,如张元济,高凤谦等。张先生认为译者精通目标语言是很有必要的,对原语言也要有较深刻的理解。那时候,普通人们的生存是很艰难的,但这些爱国文人还能静下心,做一些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是很难能可贵的。通过这些翻译者的不懈努力,也让一些人了解西方社会的真实状况,同时也让国人明白了中国社会改革的重要性。从晚清时期的翻译发展来看,这也是体现了这些文人学士一片爱国之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北京:中国對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3]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魏志成.英汉比较翻译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