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玲
摘 要: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新的发展阶段。回首十八大以来的建设成就,我国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毛泽东等老一辈社会革命家从《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建党原理中汲取了统一战线理论,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政党关系是统一战线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呼唤着新型政党关系的升级与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统一战线理论;新型政党关系
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外同胞关系合称为统一战线理论五大关系,是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政治社会关系,其中政党关系是统一战线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提出:无产阶级在革命进程中要努力同其他参加革命的阶级和社会力量结成联盟,要采取正确的政党策略,既联合又斗争,这是统一战线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的体现。列宁同志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理论的精髓并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才能战胜帝国主义,无产阶级和被压迫阶级才能得到解放。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也首次提出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的主张。这样一脉相承的理论,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按照社会性质划分,我国近现代社会可以划分为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时期以及过渡性时期三个社会时期,虽然社会性质的差异决定了我国的每个社会性质阶段的任务的不同,但是,纵观历史,不管在哪个社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和任务而寻求志同道合的同盟者都是我党我国的策略要求。大革命时期,军阀混战,为了推翻封建军阀统治,形成了第一次国共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存亡之际,国共又一次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民族的独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执政党的姿态站上了历史舞台,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最为广泛的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依然离不开统一战线的作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赋予了统一战线新的内涵。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第一部党内法规,标志着统一战线这个策略已经从“三大法宝”上升到了法制化的程度。“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时代的统一战线下,我国的政党关系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
一、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国家性质就决定了我国政党的性质,以及政党制度的特点和结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大范围的扩大了我国的群众基础。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和功能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政党,其基本架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有效地将政党制度、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党的领导和国家建设。
新型的政党制度显著的特点就是执政党和参政党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分工。其创造性就在于:最大限度的就國家大小事务进行协商,避免消耗国家内部资源,形成一种“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和谐政党关系,尤其以互相之间的监督体系为创新,这给西方国家的政党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做出了重大贡献。2018年3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在中国土壤中土生土长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的“新”主要体现在利益代表、功能和效果上面,它很好的克服了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在“商”一字上体现出了中国智慧,致力于增强共产党与各民族党派之间的协商意识,提高我国政党的工作效率。
二、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内容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前提,“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我国十九大报告对党的领导地位的旗帜鲜明的规定。
追溯历史长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并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从时间上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显然要早于其他各民主党派,也早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暴力机关等国家机构的其他组成部分。这种历史状况和实际地位直接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可能因为民主党派的发展、国家机构的出现和发挥作用而改变。现实中,中国共产党时刻强调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并在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项伟大成就中不断巩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与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构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有机整体。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国家也是多党,但是,中国的其他民主党派,是在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面,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因为我们全国人民有共同的目标和最终的理想,致力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我们能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对各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地位的界定,将会更有利于我国政党建设的发展,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而是参政党,是和中国共产党一起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并不是轮流执政的方式,而是在共同目标和追求的基础上,执政党和参政党形成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三、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不仅对于中国来说是伟大的理论宝藏,而且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也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是丰富统一战线的理论成果,统一战线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充分调动国内外的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积极因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服务。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不仅团结国内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团结国外的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有利于营造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的国外力量。2013年9月和10月,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国际战略将充分依靠中国与周边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促进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旨的宗旨是借用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象征,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形成一种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亲密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发出倡言:“我国将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欢迎世界各国搭乘我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这样的大国情怀与大国风度,正是我国统一战线理论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充分学习借鉴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策略与智慧,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大多数是两党制、多党制轮流执政,是一种“执政党—在野党”的模式,这样的政党模式势必是一种“你得我失,有你无我”的状态,两党之间任意一方只有在选举胜利时才可以登上执政舞台,另一方则只能作为在野党“静待时机”,这种模式很容易造成两党内讧,在国内营造一种不安定的社会氛围,对国内的社会资源也会造成一定的浪费。而我国的这种新型政党制度则是一种“执政党—参政党”的相处模式,参政党在认同执政党的政绩的前提下,两党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形成一种不可攻破的合力,共同为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我国的这种新型政党制度,最大的优势就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可以自始至终加强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则可以有效的抵制党内腐败现象,增加共产党执政的长期性和执政效能,从而更有利于我国的政党建设。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新型政党制度是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不断丰富与发展的产物。毛泽东同志从马克思列宁学说中借鉴统一战线理论并给予它发展,这不仅为我国的政党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来源与支撑,而且,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建设也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郭道久.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造性的理论分析[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2(03):13-18.
[2]王创峰.习近平新型政党关系思想初探[J].决策探索(下),2019(03):4-5.
[3]冯新舟.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分析[J].南方论刊,2019(01):57-5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