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丰
摘 要:以问卷调查为研究方法,选取172位在粤港澳大湾区在读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语言掌握、语言使用、语言评价与倾向和语言发展与教育的四个维度出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的语言态度存在层级性和区域性,语言能力普遍较高,掌握和使用双语甚至多语成为语言生活的常态,但港澳大学生对国家相关的语言文字和普通话的推广工作缺少必要了解,对语言生活内涵的认识尚待提高。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态度;语言评价;语言使用
一、引言
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在语言生活中对待某种语言的基本意见、主张以及由此带来的语言倾向和言语行为(劳允栋,2005),在语言生活中主要表现在语言能力、语言使用、语言情感、语言倾向、语言发展评价与行为选择等方面。语言态度影响人们的语言行为,进而制约语言的发展和演变。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独特的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的语言态度,对于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民族共同语的推广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重大意义。
二、粤港澳大湾区语言分布简况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下面简称为“珠三角九市”)组成的城市群。以下简要介绍其语言分布的基本情况。
珠三角九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各种语言(方言)功能各异,相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一方面,以粤、闽、客方言为主的各种汉语方言聚集于此,相互接触、渗透和影响;另一方面,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不同群体间的交往不断加深,普通话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长。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回归之前的百余年中,香港和澳门唯一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葡萄牙语。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特区政府正式颁布了“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两种文字即中文和英文,三门语言即粤语、普通话和英语。“两文三语”政策以外,还有部分少数群体使用的语言或方言,如菲律宾语、越南语、闽南语、客家话等。
澳门社会使用的语言种类相对较多,素有“语言博物馆”之称,语言情况为“三文四语”:“三文”为中文、英文和葡文,“四语”是粤语、英语、葡语和普通话。
三、调查方法及过程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根据不同语言的分布特点,调查了8个城市24所高校共172人,包括广东省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惠州学院等17所高校共91人,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4所高校共56人,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大学等3所高校共25人,年龄18至24岁,来自47个专业。
(二)调查问卷的设置和采集
由于语言态度是人内心的一种心理活动,语言态度的实证研究只能建立在通过人的言行、观点、意见、情趣和倾向等外在表现的间接测量上,因此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征集。问卷共分4部分,分别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语言使用狀况、语言评价与倾向、语言发展与教育期待。本次调查共发放203份问卷,采取进入校园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回收后得到答案可靠、真实、完整的问卷共172份。
四、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语言使用情况及其态度调查数据分析
(一)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
1.语言能力情况
语言的使用体现在对不同语言的掌握情况上。表1是关于调查对象的语言流利度的调查数据。
表格1显示,粤港澳三地大学生的母语、其他方言、其他外语的流利度并没有明显差别,三地大学生最多人选择母语“非常流利”,其他方言和其他外语则为“完全不会”。但在其他外语中,最多澳门大学生选择“一般”,这与其“三文四语”的语言环境有关。由于葡萄牙语也是澳门的官方语言,其城市语言景观中均有葡萄牙语,因此澳门大学生的其他外语流利度比另外两地的稍高。
普通话流利度方面,珠三角九市最多人表示“非常流利”,普通话流利度高,这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实行普通话进校园课堂的政策有很大关系,但同时港澳只有25%和20%的学生表示“非常流利”。英语流利度方面,香港和澳门大学生最多人选择“比较流利”,珠三角九市最多学生选择“一般”。可以看出,港澳学生的英语水平比珠三角九市学生稍高,但普通话水平稍低。这是因为港澳拥有较为完整的英语和母语(粤语)教育体系,因此使用英语和粤语的能力较强,但普通话授课比例较低,因此流利程度和使用程度也较低。
2.不同场合的语言使用情况
表格2显示,粤港澳三地均最多人选择“母语”,其次均为“普通话”。工作语言方面,珠三角九市最多人选择“普通话”,其次为“英语”;香港和澳门最多人选择均为“英语”,其次均为“母语”。语言的使用情况与语言环境密切相关,在珠三角九市,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作用巨大,使用比例高。但对于香港和澳门来说,方言作为地方语言,并没有因为普通话作为共同语功能逐步加强而衰退。
(二)语言评价与语言倾向
1.对母语、普通话和英语的评价
语言评价是语言态度的直接反映,主要包括情感评价(是否好听亲切)、地位评价(是否有社会影响)、功能评价(是否有用)。在语言评价中,我们把母语、普通话、英语三种语言分为“好听”、“亲切”、“有社会影响”、“用处多”四个方面进行评测,每一个方面均让受试者在“-5”、“-3”、“0”、“3”、“5”这五档中给出分数,分数越高证明受试者对该语言的情感越深、越强烈,反之则代表对该语言情感单薄。
(1)母语
表格3显示,在母语“好听”和“亲切”中最多人选择“5分”。在母语情感评测中,粤港澳三地的大学生学生对于自己母语都存有较为深厚的感情。但在对于母语是否“有社会影响”和“用处多”,相比于香港和澳门的大学生来说,珠三角九市的大学生在此的评价较低。这说明,香港、澳门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母语非常自信,也与香港“两文三语”,澳门“三文四语”的语言环境、粤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有关。
(2)普通话
表格4显示,对于普通话的情感评测的“好听”和“亲切”中,珠三角九市最多人选择“5分”,香港大学生最多人选择“0分”,澳门大学生最多人选择“3分”和“5分”。在“有社会影响”和“用处多”中,珠三角九市和澳门最多人选择5分,只有香港出现“-3分”和“-5”分,而且“0分”以下的比例也比珠三角九市和澳门高。因此香港大学生的普通话语言评价较珠三角九市和澳门低,更偏爱于本土方言。
(3)英语
从表格5可以看出,对于英语的情感评测中,香港和澳门在“好听”和“亲切”的选项中,评分相比于珠三角九市高。在“好听”的选项中,珠三角九市、澳门最多人选择“3分”,香港最多人选择“5分”。在“亲切”的选项中,珠三角九市最多人选择“0分”,香港最多大学生选择“3分”,澳门最多人选择“5分”。在“有社会影响”和“用处多”的选项中,三地均最多选择“5分”。珠三角九市的大学生在英语方面的情感评价更低,功能和地位评价较高,但港澳大学生在这四项中的评分都比较高,不存在明显差别。
总的来说,珠三角九市的大学生的母语、普通话情感认同度较高,但母语实际使用认同度、英语情感倾向较港澳学生低。港澳学生在母语认同度上的所有选项都评分很高,母语和英语的认同度很高,但对普通话的情感认同度较低。
2.对母语传承的态度
在认为继承母语是否重要时,表格6显示,选择“非常重要”的大学生最多,与上述三地大学生皆对母语情感倾向高相互印证,这种需要继承母语的普遍肯定的态度,体现出粤港澳大学生对自身母语方言文化价值和感情价值的认同。
(三)对个人语言发展和教育的期待
表格7显示,粤港澳三地的大学生最多人选择的均是“英语”,分别占77.1%、75%和56%。其次为珠三角九市的“汉语方言”,占10.1%,香港和澳门的“其他外语”,占16.1%和24%。
虽然第一选择相同,但第二选择的不同反映了粤港澳三地不同的语言交流环境。珠三角九市语言环境复杂,粤语作为强势方言,同时也是不少人的生活语言甚至是工作语言,因此一部分大学生会选择主动学习粤语。港澳地区的作为国际大都市,对外交流相比于珠三角九市来说更为频繁,因此更多大学生选择学习第二外语,如日语、韩语、法语等。
表8显示,在小学教育中,珠三角九市最多学生选择用普通话教学,其次为母语,分别占91.2%和61.8%;香港和澳门则选择母语最多,其次分别为英语和普通话。在中学教育中,珠三角九市最多学生选择普通话,其次为英语,分别占97.1%和50%;香港和澳门最多选择学生选择英语,其次为母语或普通话。
和港澳相比之下,珠三角九市的大学生无论在中学还是小学,都倾向于用普通话授课,而港澳大学生认为用母语授课的比例比珠三角九市高得多,同时认为在中学的课堂上用英语授课的比例也比广州大学生的比例高,倾向于用粤语和英语授课,用普通话授课仅为51.8%(小学)和44.6%(中学)。香港和澳门对比下,在第二种语言的选择上,香港多偏向于母语和英语,澳门多偏向于普通话,澳门的普通话教育普及率选择比香港更高。
在语言传承与教育的第一个问题“学习并继承自己的母语是否重要”中,粤港澳三地均最多人选择“非常重要”,但在中小学教育的语言选择中,珠三角九市的学生更偏向于普通话,港澳偏向于母语。这反应了在母语的传承中,内地偏向于家庭传承,港澳则注重学校语言传承。
五、结论
(一)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的语言态度存在层级性和区域性
珠三角九市的大学生属于第一层级,普通话、母语能力自我评价高,根源意识和身份认同意识强、亲切感强;澳门属于第二层级,香港属于第三层级,相比普通话,母语和英语的自我评价更高,对母语有根源意识,在出于普通话的现实使用率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普通话的实際利益需求高,实际利益驱动明显。
(二)顺应代际衰减趋势,注意母语与普通话、普通话与英语的竞争关系
当代大学生的语言态度随着时间变化,呈现明显代际变化。生活中的交流使用方言较多,在工作等正式场合中普通话和英语的使用比例不断上升,在语言使用上普通话和英语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对下一代的语言规划也基本以普通话和英语为主。
(三)对语言生活内涵的认识有待提高
粤港澳大学生语言能力普遍较高,掌握和使用双语甚至多语成为语言生活的常态。这说明,普通话推广和方言传承在粤港澳大湾区并无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在香港和澳门,大学生对国家相关的语言文字和普通话的推广工作缺少必要的了解,甚至出现对普通话评价不高的情况,对语言生活内涵的认识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应通过语言教育等多种手段,提高普通话课程的比例,帮助港澳大学生提高普通话听说水平,成为双语或多语能力平衡的人。
参考文献:
[1]李莉亚,黄年丰.广东省经济特区居民语言态度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7(04):77-85.
[2]武莹,倪萍.90后大学生的语言态度与语言使用研究——以淮海工学院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06):68-71.
[3]覃业位,徐杰.澳门的语言运用与澳门青年对不同语言的认同差异[J]语言战略研究.2016,(1)
[4]李萍萍. 广州高校非粤籍本科生语言态度调查研究[D].暨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