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胜锋
摘 要: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其执行力的强弱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领导干部执政过程中存在的机械教条式执行、虚假敷衍式执行、简单粗暴式执行和错误歪曲式执行等,严重影响了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执行力。本文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要通过强化自觉执行意识、培育创新执行精神、提升干部执行能力、完善高效执行机制等途径来切实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执行力。
关键词:新时代;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
一、引言
执行力建设是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对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领导干部必须切实提高对新时代抓干部执行力建设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努力探寻提升领导干部执行力的方法。
二、问题表现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建设。特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狠抓反腐倡廉与干部队伍执行力建设,领导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在整体上有了很大提升,为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广大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领导干部队伍的执行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目标、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机械教条式执行
主要表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忽视甚至漠视本地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上级政策或者外地经验,一则对政策的精神实质和他人的经验缺乏深入理解和认识,二则不考虑当地的客观环境条件,囫囵吞枣,不能因时、因事、因地作出具体分析,缺乏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不追求执行成效,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导致一些好的大政方针政策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有的领导干部教条主义较重,缺乏创新精神,拘泥于条条框框,对上情吃不透,对下情不了解,工作部署讲大道理、大概念,工作落实无特色、无突破;执行中唯规定是从,照本宣科,不切实际,不顾实情,僵化死板,缺乏追求卓越、创先争优的精神。
(二)虚假敷衍式执行
有的领导干部在执行过程中,甘当“传声筒”“留声机”,对于上级下达的指示或命令,只是习惯用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认为只要是会开了,话讲了,文件发了,工作任务就完成了,结果是形式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解决什么问题。有的领导干部满足于求平安,不讲作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怕”字当头,畏首畏尾,碰到问题绕道走,歪风邪气不敢管,难事硬事不敢抓,甘当“好好先生”。
(三)简单粗暴式执行
有些领导干部在执行上级决策部署时不讲究方法策略,事先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工作中不善于运用群众工作方法,背离党的群众路线,只注重结果,不讲求工作方法,行政手段运用得多,法治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等运用得少,甚至运用简单粗暴、强迫命令的办法对待工作、对待群众,导致干群关系紧张,严重损害了党委、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党委政府的公信力。
(四)错误歪曲式执行
有的领导干部不注意政治理论学习,政策领悟力和政治鉴别力较低,不能很好地理解上级的政策意图和指示精神,造成政策执行走偏走样;有的则搞选择性执行,个别领导干部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凡事“要”字当头,工作讲条件、谈价钱。处处从小团体利益出发,缺乏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凡事把单位和部门利益摆在第一位,与民争利;有的则以个人利益为取舍,私心杂念重,干活由心情,办事看人情,甚至以权谋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以取悦上级领导为目标,执行不顾基层利益,不考虑群众感受,摆花架子,严重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原因分析
导致当前领导干部队伍执行力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领导干部自身思想认识不足、执行能力欠缺等方面的原因,又有外在激励制约机制不健全方面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和国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执行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各项大政方针政策的执行效力,关系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有的领导干部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认识不清,把握不准,思想观念陈旧,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对高效执行的必然性、强迫性依然认识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存在侥幸心理、惰性意识和懒政思维。
(二)能力建设有差距
执行力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新时代对领导干部执行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当前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不足,亟待予以解决和加强。如有的领导干部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认为经验丰富、资历老练,缺乏接受新事物的勇气,故步自封,执行能力停留在原有水平,与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体制机制待完善
完善的体制机制是领导干部高效执行的重要保障。当前在领导干部高效执行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有的地方,有的部门依然存在任人唯亲,干多干少一个样,执行与不执行一个样的弊病。二是领导干部权责体系划分不明确,存在执行职责与执行权力不对等的现象,导致有能力、敢当的领导干部因没职没权而没有作为。三是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有的地方对干部执行力考核不科学,缺乏可操作性,对考核结果运用不到位,没能发挥考核对干部执行力的鞭策激励作用。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领导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提升领导干部高效执行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又要依靠其自身学习锻炼来提升执行能力,还要依靠外在的激励监督来促使其高效执行。
(一)要强化自觉执行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首先要解决思想意识这个“总开关”的问题,变被动执行为主动执行。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告诫全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只有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我们的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做到了家。”执行力是一种工作态度,一种脚踏实地的行为,它需要精神信仰,需要激情和动力,需要用心去做事。再好的机遇、再好的思路、再好的措施、再好的政策、再鼓舞人心的目标,都要依靠执行来保证。只有在深刻领会、透彻把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将执行政策的意识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才能提高执行力、落实力,使执行更加全面、准确和富有成效。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加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增强履职、担当、作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杜绝不执行、慢执行、乱执行等。
(二)要培养创新执行精神
创新是执行力的动力和源泉,是提高执行力的法宝。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此,领导干部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打破那些陈旧的、妨碍发展的思维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束缚,勇于革除那些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用新的视角观察问题,用新的思维分析问题,用新的举措、新的方法解决问题,以此促进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创新性发展。
(三)要提升干部执行能力
执行能力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提升执行力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领导干部执行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政策领悟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帶头示范能力等诸多方面。这些能力的提升途径无外乎两条,一是靠学习获得,二是靠实践积累。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努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学习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以此提升驾驭市场经济、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提升沟通上下左右、协调各方关系的能力,提升促进自主创新、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提升保持公开透明、依法依规办事的能力等,以此全面提升做好领导工作的综合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能力。领导干部在勤于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升华理论,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不断提高政策执行力。
(四)要完善高效执行机制
提升领导力和执行力,必须依靠一套完整的机制作保障。一要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要建立科学的用人导向,把执行力的强弱作为提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要以实绩为基础,以群众信任为准绳,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选拔干部,为真正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打下基础。二要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机制。要建立主体明确、职责清楚、细则量化的岗位责任制,做到人人有责任,人人有目标,人人有压力,不断增强领导干部提升领导水平和执行能力的动力。三要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监督约束机制是保证领导力和执行力正常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要强化事中督查,及时掌握执行情况,使工作按照事先设计的轨迹运行。同时也要强化事后跟踪,及时评估执行结果,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和措施落到实处,全面了解执行的实际效果。实行责任的公开承诺制,根据决策目标的要求确定相应岗位的职责,把领导干部的责任向社会公开承诺,接受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