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华,杨井芝
(河北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401)
引言
先有故事还是先有叙事,这个问题的提出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故事是基于叙事传达的,叙事描述的基础是有故事才得以进行,看似悖论的二者实则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陆邵明指出,空间语言是建筑叙事的主体,而空间实践是叙事的回归。建筑叙事的空间语言有多种,最典型的是叙事载体、叙事情节和叙事逻辑。叙事本体的探讨,将叙事的主动权让位于观众,这是跳出传统叙事性展陈基于静态展陈交互的问题上的。故事和叙述结构既可以是叙述对象又表现为“叙事本体”。若说展品、展陈空间和展览是嵌套关系,确实没有可比性。在叙事性展陈空间的语境下,其代表的是叙事媒介、叙事情节和叙事逻辑之间的纵横交织关系。叙事本体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需要放在整个叙事结构的框架之下讨论才有意义。一、叙事性展陈空间设计的范畴及发展现状
(一)叙事性展陈空间的范畴
叙事性展陈空间,顾名思义是具有叙事性的展陈空间,包括博物馆、科技馆和纪念馆等为公众提供教育知识和观赏体验的场所。叙事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传达交流,展品作为叙述者向观众传达讯息的叙事媒介,本身不具备任何特性,所谓叙事性,是叙述者和观众所赋予的情感寄托。叙事设计与叙事性设计的关系问题,杨裕富认为:叙事设计是注重创作态度与创作成果。叙事性设计让不同视点的每一方表述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由此可见,叙事设计是一种创作结果,而叙事性设计注重的是反馈与传达。叙事性的空间展陈方法之所以应用广泛而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叙事,更能博得观众的情感共鸣。(二)叙事性展陈空间的的发展现状
建筑师崔恺指出博物馆空间的不足,搞文物的人认为搞建筑的人不懂历史,而搞建筑的人认为搞文物的人不懂艺术,这种传统的文人相轻的狭窄视界的成见造成了心理上的隔阂。对于叙事结构研究,往往局限于如何构建和分析叙事空间。对叙事性展陈空间设计方法论的研究,也存在分工过于明确,专家学者侧重点不一,无法其利断金的现象:博物馆学的专家关注加入社会热点话题,提高展览的社会性和影响力方面;建筑师的关注点则在空间文脉与叙事方法上,在建筑建成之后就淡出了公众视线,这对后续的展览空间的利用非常不利;展陈设计师根据展示大纲的要求,对叙事性空间做出多方取舍,往往与建筑空间协调不周。叙事性展陈空间的研究尚不成熟,叙事元素堆砌、展陈与叙事性空间不协调问题,屡见不鲜。叙事话语、叙事视角的转换,试图用新的结构和形式去改变这一面貌,展览形式的多样性,反而让观众眼花缭乱,不知所云。鉴于这种现状,对于叙事性本体的讨论,明确叙事性空间中叙事话语权的侧重点,就至关重要了。二、叙事本体之于叙事性展陈空间的必要性
在传统意义上说,设计师被称为“讲故事的人”,或者叫叙述者,这个说法是有歧义的。位于叙事性展陈空间的任何媒介,都有说故事的倾向。策展人的任务不是讲故事,而是合理安排叙事空间语言,让其为组织叙事结构的目的服务。策展人率先接触叙事载体,安排叙事情节,组织叙事逻辑。策展人与观众的联系,正是通过叙事空间语言传达给观众的。当下,叙事性展陈空间有两种过于装饰的现象:一种倾向是精于展品陈列本身而对馆内环境装修粗制滥造;另一种是过分讲究强调室内的装饰效果。精于展品陈列本身,忽视展览本身的逻辑关系,强调空间装饰效果、叙事本体的探讨,将装饰整齐划一,具有序列性的叙事性展陈结构。如果将叙事结构比作一串珍珠项链,叙事载体就是颗粒饱满的珍珠,珍珠的色泽质地取决于叙事载体承载的叙事性程度,直接影响给设计者能支配和观众能获取的信息量。情节是串联珍珠的绳索,绳索的稳固程度与叙事耐久度相关联。叙事逻辑如同珍珠的排列顺序与组织方法,设计者对于叙事逻辑的把控力度,观者对叙事线索的拾取和运用。对空间叙事本体的研究有助于探究叙事性展陈空间的本源性问题,即主导叙事结构的首要因素。三、叙事载体作为叙事本体的探讨
(一)叙事载体的属性
一般来说,以设计师为代表的作者团体统称为叙述者,并将之视为叙事存在的三要素之一。而时空断裂,参与者在根据自身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叙述者的遗留在空间中的线索进行解读,从而达到叙事过程中解码和编码的目的。就叙事性空间展陈设计来说,展品往往具有某种故事性的关联,或文物在历史变革中的时代印记,或在叙事性展陈空间中临时被赋予的,通过自身携带的文本和语义来讲故事。空间中的叙事载体不仅包括展品、展柜、展架这些实物,而且也包含新媒体信息技术。(二)叙事载体的空间形式
1.叙事性展陈空间的动态展陈与静态展陈叙事性展陈空间的静态展陈以陈列为主,比如,空间中观众不可随意移动的展品、展架、展台,以及有保护设施的空间场景和雕塑等等。而动态展陈包括可供观众互动体验的复制品和其他形式的虚拟展品。实体展品在叙事性空间的重要性是约定俗成的,为保护真迹将复制品公之于世也是叙事性展陈空间的普遍做法。真品在展陈空间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这些真品考古价值已经超过其展品本身。随着数字媒体的引入,展陈空间需不需要真实的展品成为争论的焦点。技术的优势值得颂扬,限制因素也较为明显。比如梵高展上原始画幅在屏幕上失真的问题,虚拟现实技术协同五感的安全性能方面同样值得关注。
2.叙事性展陈空间的实物展陈和虚拟展陈
叙事性展陈空间的实物展陈有真品与仿品之分,真品以其特殊的物理属性和价值唯一性,对展陈空间中的温度、湿度和光感的要求相对较高。实物展陈较为单一,多以静态展陈为主,复制品用以动态展陈中的体验装置,增强互动。展览周期较长,国内现有的常设展以实物展品为主,保障其展馆特征与文化传承。虚拟展陈是根据展品的实际形制进行制作和还原的,以贴近实物的逼真效果与复原展品作为量化标准。模拟真实空间和展品,是搭建虚拟展品数据库必要环节。组织小型主题展览,只需调动数据库的相应信息即可达成,同时规避了展品巡回展览中的额外风险。虚拟展陈为平衡展品长存与符合公众曝光度的的难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3.叙事性展陈空间的场景化与非场景化
场景化的叙事更有空间逻辑性与时空代入感。群雕和蜡像是较为常见的场景化素材。这种场景化带有一定的情节性,定格某个纪念性时刻,聚焦某个画面,放大其特征,与空间中的解说共同安排叙事走向。场景化空间再现叙事性空间的情景,带给观众适度想象空间与时空代入感。非场景化的展陈浸入感相对薄弱,比如文字解释、导览标识等,在空间中对场景化的叙事载体起到补充说明、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