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则凌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州 350202)
引言
大数据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设计卓越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如何对海量的教学信息进行分析,并制定精准化的改革措施,大数据技术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艺术设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大数据将提供新的途径。一、大数据
大数据不仅仅是技术手段上的进步,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与分析方法的变革[1]。传统数据分析限于存储、计算速度等因素的影响,通常采用抽样的方法,而大数据强调全面参考、全面采集;传统数据处理强调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大数据重在分析海量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大数据驱动下,传统的数据储存方式、统计方式等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甚至是颠覆性的。这种挑战并不局限于数据层面,大数据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以获取其中潜藏的信息,并服务于现实生活。就教育领域来说,大数据带来的改变也是颠覆性的。教育大数据不仅可以收集学校运行、教学进展等宏观层面的数据,还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学习成绩、创新能力等微观数据。二、艺术设计教育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就规模而言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原有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代表的八个专门性美术学院,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等都较为有限。随着社会对设计类人才需求的增长,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这种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因此,众多的综合性院校开始增设美术、艺术学院,逐渐满足市场需求。总体而言,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一些甚至是根深蒂固的,非改不可。2018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对于党和人民的热切期盼,艺术设计教育必须面对现实,切实改善以下几个问题:(一)美术教育为主体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植根于美术教育,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一定时期体现了它的优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直到今天,部分高校艺术设计的师资主要还是以美术专业为主,他们沿用惯常的造型训练模式,片面强调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正是因为这种固有的思维习惯,有一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中造型素描、造型色彩、设计表现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学生的作品视觉效果确实提升了,可是缺乏创新,缺乏设计理念。其实,比较国外艺术设计教育就会发现,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只是基础,创意才是关键。当前紧迫的任务就是将“以美术教育为主体”转移到“以创新思维培养为主体”的正确轨道上来,这是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关键。(二)课程群建设滞后
综合全国高校的情况来看,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与市场接轨的课程,但仅限于各类竞赛的指导,且缺乏系统性。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与市场联系不够紧密,应用性不强。这就需要艺术设计专业将应用性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中心位置,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现代社会变革的节奏越来越快,艺术设计不能再搞之前闭门造车式的“学院派设计”,强调市场的主导地位,适当提倡商业性设计,是新的趋势。虽然从设计史的角度考察,商业性设计曾经一度受到批评,但时过境迁,设计必须与市场接轨,这也是业内人士一致的心声。具体到艺术设计学科的课程群建设,应该体现这种变化,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三)对新技术的应用尚有不足
这一方面着重体现在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上,上文已经述及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但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这方面的应用还有不足,这源于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匮乏,也表现为对新技术的不够重视,反应不够敏锐。从现实情况来看,第二种原因居于主体地位,也就是部分高校缺乏对大数据技术的深刻理解,还没有意识到它即将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变革。三、艺术设计卓越人才培养措施
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到今天,其规模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趋势,这不得不倒逼高校重视艺术设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教育部近期开始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具体到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培养卓越人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思政教育是关键
思政教育是养成国民性的重要环节,这一点始终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引起了教育界的大反思。教育部适时提出了“大思政”的理念,即思政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专门的思政课,还应当贯穿到所有的专业课程中。这是合理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具体到艺术设计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政教育是非常便利的。例如可以组织一些大型纪念活动的设计竞赛,如此前的改革开放40周年庆典、建国70周年庆典,以及即将到来的建党100周年庆典。这些重大的纪念活动,都是艺术设计专业最为生动的课堂。此外,还可以结合行业特色、区域特色等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比如针对红色景区、红色旅游线路的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对红色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并由此将“坚定的信仰、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等红色精神铭记在心。这些红色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完善、事业成功的影响,其实比专业教育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二)加强传统文化建设
传统文化是创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艺术设计专业具备一定的文化属性,蕴藏在各类设计作品背后的其实是文化。而传统文化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教育部增加中小学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占比,就是不争的事实。艺术设计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向国外学习,引进了诸多的设计理念、设计教育模式。经过30多年的学习,教育界已经意识到与中国实践结合,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国外的设计理念、设计教育模式是根植于他们自身的传统文化,引入国内之后不能够照搬,一定要考虑中国的国情,使它融入中国固有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为我所用。综合世界各国来看,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其实就是各个国家的文化。由此可见,向传统文化学习,增加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占比,是非常有必要的。(三)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获得的,比如头脑风暴、TRIZ创新方法等。美国的设计类高校比较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罗德岛设计学院是美国最早独立设置的艺术设计学院。该校侧重于创新思维的系统化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由此可见,少数人认为创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观点是错误的,创新思维并不神秘,它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培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欠缺的,过多地专注于设计技法等方面的教学其实是舍本逐末的。从一个设计师的职业生涯来看,创新思维决定了设计师的高度和广度,是衡量设计师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实践性强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显著特点。包豪斯的办学理念被引入国内之后,各高校也纷纷设置了一些工作室,由专门的导师负责。设计人才的个性化指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但限于经费、师资等方面的因素,部分高校在这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是企业委托项目的匮乏。从美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来看,理论授课与实践课时相当,且大多数情况下都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课堂教学。在国内现阶段来说,这种模式是很难实现的,目前还有诸多不便。解决上述问题或许可以变通,比如有些高校提出的“设计竞赛”进课堂,用模拟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也是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