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晓雪,邹贤达,谢银平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 401520)
2019年,教育部文件《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并且要求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普及艺术教育,并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目前,美育的课程改革对独立学院美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在美育教学中逐渐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文章以移通学院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完善的美育教学圈为例,探讨美育教学圈的教学实践如何充分发挥美育教学的作用和价值。但是,由于受传统美育的影响,大家对美育的理解除了存在一定的偏差外,还包括美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教学体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美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对于美育的理解存在较多不足
很多独立学院对美育的认识较为欠缺,仅仅理解为音乐艺术欣赏或者美术欣赏,形式单一,内容纯粹,课程时间不足,以至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美的本质、美的内涵等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更有甚者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把美育狭义地理解为美学知识的普及教育等。对美育潜在影响人的情感、气质、胸襟、趣味,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等内涵认识不足。部分独立院校的管理层对美育教学的作用理解比较狭隘,认为审美能力、人格的塑造仅仅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自身的修养,重视程度较低,把美育放在有或无的地位。同时,长期以来,相对于普通高校,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的欠缺、性格的叛逆和脆弱、个性张扬、性格偏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对普通高校都要高一些。因此,充分发挥美育教学的辅助作用,立足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前提。(二)对于美育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目前,部分独立学院在美育教学中,侧重理论讲授,灌输概念,授课模式单一,缺乏对美育教学内容的实践,这样的培养方式不仅会影响学生在实践生活当中的审美能力和水平,而且对美的感受和理解难以达到美育培养的目标。因为审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参与者不断地去实践和感受,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同时,独立学院对美育教育的课程延伸还不够,课程的结束也意味着该阶段美育教育工作结束,没有相关巩固和加强美育工作的后续措施,因此学生也缺乏进一步思考和发展审美能力的更高平台。而且相对于专业学科的资源投入,独立学院对于美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和资金的投入都比较薄弱,美育教学所需的设施设备往往没能得到有效满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更为重要是独立院校美育的师资配备不足,师资力量的匮乏以及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制约着美育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相对于其他学科,美育教学成果并不能立竿见影地体现出来,而高校美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审美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单一,只重视评价结果而忽视评价过程,只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水:审美要求的内因动力水平评价。因此,建构完善的独立学院的美育教学体系对于美育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移通学院美育教学圈的构建
移通学院一直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艺术教育,构建了完善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性艺术教育机制,深度挖掘完满教育和通识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对同学们的影响,以此促进同学们文化艺术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进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实现学生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学院还根据国家美育工作意见的相关内容和要求,构建了完善的美育教学圈(图1),具体详情如下:
>图1 移通美育教学圈
(一)以完善的美育教育体系为保障,构建基础知识圈
移通学院美育课程全新定位课程目标,拓展美育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大型演出为课程主体,建立起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环节为辅助,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的美育教学体系。构建了以完满教育委员会、通识教育部、教务处形成的三大支柱部门,从完满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方向规范艺术课程和艺术实践活动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学分制管理,全院学生均须修满规定的艺术学分才能毕业。同时,通识教育部与教务处还针对我院学生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的公共艺术课程,努力构建特色化和多元化的具有移通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纲要等,尽可能全面激发学生潜在的、独特的体验和见解,切实提高同学们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目前学院开设了近30门美育相关课程,涵盖音乐、舞蹈、戏剧、音乐剧、舞台美术、服装化妆、主持等领域,在同一门类课程内设有完整的史论、赏析、美学、实践与表演等环节。(表1)
>表1 完满教育版块选修课程(部分)
(二)以完善的美育教学机构为支撑,促进全方位育人
第二圈层的艺术美育着重于教学机构的构建。首先是成立了移通学院艺术教育中心,形成艺术、教育、技能与成长完美结合的艺术教育体系。现有艺术教师20余名,下设四个教研组:音乐教研组,音乐剧教研组,话剧与语言教研组及舞蹈教研组。并建有地下乐队排练厅、音乐剧排练厅、舞蹈排练厅、话剧排练厅、民乐排练厅、钢琴房、MIDI音乐制作间、服装制作、道具制作间等37间专业场地。除此之外,学校根据发展需要分别成立大学生艺术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电影教育中心、文化移通等相关的美育拓展部门,并强化艺术传媒学院、通识教育部等相关教学单位对美育教学同属主体地位,开设书院制学生管理教育模式,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并重,人格教育与知识传授并重,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多维度成长。以非遗中心为例,于2013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培育人才、传承文明、服务地方”为目标,着重进行对合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普查、研究、评价和传承等实践活动;通过课题研究,实现学生的学术理想和精神追求。中心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思路、拓展路径,引导学生进入文化课堂、走近地方文化生态圈、接触非遗项目,培育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增强学生对中国非遗的认同感,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能力。今年10月,学院还将原电影协会重新整合升级为电影教育中心,旨在整合电影通识教育、电影协会社团和电影评论大赛,聚力通识教育、完满教育,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育人模式。同时,原电影协会还承办重庆市大学生影评大赛、每学期一届“影耀移通”校园电影周、每学年一届“影耀移通杯”校级影评大赛、每学期3期影评杂志《光影絮语》的组稿制作、每学期3期万画院线观影及交流、每周末“映画之旅”书院观影等活动。并先后面向全院开设了《经典电影赏析》《亚洲电影鉴赏》《世界电影赏析》(双语)、《从小说到电影》、选修课《经典电影赏析》等课程。以此充分融汇通识教育和完满教育,依托万画影城和书院,作为特色美育课堂空间和实践的平台,让学生通过看电影、感悟电影、讨论电影和写作评论,提升审美鉴赏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移通电影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