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袁文正还魂记》原型考证
刘翔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明传奇《袁文正还魂记》是我国戏曲史上流传比较广、影响比较大的包公戏剧目之一,主要写包公为秀才袁文正伸冤,刀斩曹二国舅的故事。戏曲研究者对这部传奇并没有应有的重视,特别是主人公原型并未得到考证,文章则通过现存资料比堪和研究,得出主人公包文拯在中国历史上确有其真实原型存在,而另一主人公曹一在历史上并未有真实原型存在,只是民间传说八仙中的一仙而已。
明传奇;戏曲
一、包文拯的原型考证
文学艺术上的包公是由历史上的真实包公演化而成,文学原型一般都有生活原型做基础,而《袁文正还魂记》中包文拯原型正是历史上的包拯本人。胡适先生曾把如黄帝、周公、包公之类的人物称为“箭垛式的人物”,这些人物“就同小说上说的诸葛亮借箭时用的草人一样,本来只是一扎干草,身上刺猬也似的插着许多箭,不但不伤皮肉,反可以立大功,得大名。”而对于包公,胡适先生又这样评说:“古来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两个人的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么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袁文正还魂记》传奇中的包文拯即北宋包拯,字希仁,又字兼济。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出生于庐州虎山北麓(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协谢集乡包村),父亲包令仪,曾进士及第,授朝散大夫,行尚书虞部员外郎,出帅南京,上护军,赠刑部侍郎。最早记载包拯事迹的文献资料当是《宋史·包拯传》。除此以外,还有《国史本传》、《五朝明臣言行录》、《包孝肃奏议集》、《包公墓志铭》以及曾巩《南丰集》卷上《孝肃包公传》、《包拯集·家训》、《包拯集·遗训》。笔者翻阅以上典籍,根据其记载和评论,历史人物包拯是一位可以总结为具有以下的主要精神品质的政治家与清官。
1.忠君爱国,直言切谏的政治情怀。一部《包拯集》让我们可以在遣词用语上直接体会他的针砭时弊,他的忠君爱国思想。诸如“望陛下上禀祖宗之训,下为社稷之计”、“惟陛下特留圣意”、“望陛下图议谋策”、“愿陛下顾宗社之重”之类的词句,俯拾皆是,其忠君爱国思想可见一斑。
2.关心民生,为民请愿的民本思想。他认为,“民者,国之本,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当为安之为急”,针对当时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他请求仁宗“少留圣意,大缓吾民,以安天下。”并提出许多整顿腐败的具体措施并请求薄赋敛、宽力役、救饥馑、罢税率、保民田、止役配、惩赃吏的奏疏。思想上、行动上都富有人民性。这些都为丰富和发展文学艺术上的包公奠定了基础。
3.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居官信条。《宋史·包拯传》称“公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他指名道姓的举劾腐败庸碌的官员达六十四人之多。其中有皇亲国戚如真宗杨皇后的族弟杨景宗,仁宗宠妃张贵妃的叔父张饶佐等人。其不畏权贵,勇于和豪强作斗争的精神,正是他伟大人格之所在。
4.严格执法、善断疑案的智谋策略。包拯认为法令是立国之本,人人都要遵守,是一种高于贵族特权及身家性命、利害得失的规范和标准,甚至比皇权还要重要。包拯一生竭力维护的正是“法令的公平公正性”,这也是传奇《袁文正还魂记》中所体现的包文拯作为清官的核心主题。
5.清正俭朴,自奉廉洁的品德情操。“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才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包公早年诗曰。清心寡欲是为官之本,正直之道是立身之谋,包公以此为立身的准则和为政的官箴。《宋史·包拯传》中有记载说他“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包拯不仅这样自奉廉洁,而且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孙,他曾刻家训诫贪“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得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因此传奇《袁文正还魂记》中清廉刚正的包公形象正是历史上真实的包公的写照,他横批逆鳞、秉公执法、明敏断狱,忠直之名远播。
二、曹一的原型考证
传奇《袁文正还魂记》中曹一故事有其所本,笔者查阅《列仙全传》(明王世贞辑),卷七云:“曹国舅,宋曹太后之弟也,因其弟每不法杀人,后罔逃国宪,舅深以为耻,遂隐迹山岩,精思慕道,得遇钟离,纯阳问曰:‘闻子修养,所养何物?’对曰:‘养道曰指天曰,天安在,舅指心。”钟离笑曰:“心即天天本来面目矣,遂引入仙班。”另外,清赵翼《骇余丛考》有云:《宋史》慈圣先献太后弟曹侑年七十二而卒,未尝有成仙之事。以此考证,传奇中曹一只是民间传说“八仙”中的一个人物曹国舅,但在历史上并未有真实原型的存在。[1]《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二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
[2]上海书店出版社.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
[3]齐森华.中国曲学大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5]杨国宜.包拯集校注[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996.
[6]脱脱,阿鲁图(元).宋史[M].
I207.3
A
1005-5312(2015)02-01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