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梅
摘 要:音乐和舞蹈是一种共生的艺术形式,都起源于劳动,对生命的感悟是二者得以发展的最深层的动力。音乐和舞蹈的契合点是节奏,只有把音乐和舞蹈高度统一,才能使艺术作品更具生命力。
关键词:音乐;舞蹈;节奏;本体关系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107-01
2015年4月5日,乙未年清明公祭轩辕皇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皇帝陵祭祀广场隆重举行。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乐舞告祭”,几百名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在雄浑悠扬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让我联想到上古以来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一、音乐与舞蹈同出一源
音乐和舞蹈都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艺术形式,起初都是起源于劳动,都是人类为表达内心的感情和情绪应运而生。西汉学者毛亨为《诗经》所做的《大序》里写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音乐和舞蹈的并存。在远古时期,人类在狩猎、劳动中有节奏地呐喊,执仗而动,就是音乐和舞蹈的初级阶段。而在遥远的非洲土著部落中,现今仍然遗留着在生产劳动中乐舞相伴的模式。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音乐和舞蹈逐渐在各自的领域不断丰富和变化,逐渐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并突出了各自的艺术特点。虽然在学术上把这两种艺术形式赋予不同的标签,但音乐和舞蹈之间的内在联系始终存在。而且,这种联系比任何两种艺术的联系都更为紧密,水乳交融、血脉相连。
二、音乐与舞蹈在节奏上内在统一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旋律与节奏是其两大因素,当中包含音高、时值、和声等。舞蹈是形体语言,包括动作、节奏、构图等。由于这两种艺术都具有节奏性,因此,节奏是这两种艺术的契合点。节奏,是舞蹈动作构成的基本因素,也是构成音乐旋律的基本要素。我们常说的“踏歌起舞”,其实踏的不是“歌”,而是“节奏”。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木鼓舞”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木鼓”是佤族人民祖辈相传的“神器”,“木鼓舞”被用于祭祀等重大的活动中。木鼓本身不能产生旋律,而音色不同的各种节奏就成了舞者的伴奏。鼓点也由于所敲部位不同形成不同音色,错落有致、节奏明快。舞蹈动作简洁、组合丰富,风格热烈豪迈,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佤族人民火一般的民族性格。因此,节奏是音乐与舞蹈之间的纽带,是基础。我们研究舞蹈,首先要将音乐节奏研究透彻,分析清楚它对舞蹈的作用和影响,以使我们更好的发展音乐和舞蹈。
三、音乐与舞蹈的“本体”争论
作曲家陆祖龙指出:“音乐本身是可以不依靠其它艺术而独立存在的,传播手段广泛,几乎不受环境的限制,而舞蹈必须依赖音乐而存在,恰如鱼和水的关系。”“如果把一个舞蹈的音乐抽掉,那么舞蹈就不可能被人所理解。”他认为:被人称之为“音乐与舞蹈结合的典范”的舞蹈经典——《天鹅湖》,其形象的塑造是由于编导家福金在“对音乐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但是程心天认为:舞蹈不但“体现了音乐中内涵的全部内容,而且赋予它以新的内容和情感的升华”。对于这一观点,程心天站在了舞蹈本位的立场上,主张舞蹈的独立自主性。他认为:音乐是以“听”为前提,舞蹈是以“视”为前提,各有其欣赏价值,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他还认为:把音乐看做是舞蹈的靈魂,主宰着舞蹈艺术的存亡的理论,实际上是抹煞了它们各自的独立的特性,他以舞蹈“命运”为例,恰恰是通过自身的舞蹈表现,创造出一个具有抗争精神的感人形象,而这个形象不并属于音乐,而是属于舞蹈本身。程心天又以独舞《无声的歌》、《奔驰》为例,认为:“它们既没有祈求管弦乐赐给灵魂,也没有依附于独奏曲得以生存。”舞蹈中固然有各种音响,固然有节奏、律动、音高、音色等音乐要素,但绝不是音乐的全部,更不是音乐的主体,它们只能被包括在音乐之中,而不能称之为音乐。
四、音乐与舞蹈珠联璧合
虽然音乐与舞蹈在新时期的合作实践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但是,音乐创作是艺术家内在表现意识的听觉转化,舞蹈创作是艺术家内在表现意识的视觉展开。外在的物质实体不同,而内在的艺术本质是一致的。脍炙人口的古典芭蕾舞剧经典之作—《天鹅湖》,就诠释了这一概念。《天鹅湖》的音乐是由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做,舞蹈编导伊万诺夫和彼季帕密切合作,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不朽名作,仅有好的音乐而没有好的舞蹈语言,作品常会逊色,仅有好的舞蹈语言而没有好的音乐相依托,作品也可能失败。只有把音乐与舞蹈高度统一,才能使作品成为经典。
在中国文化中,中国舞蹈的审美特征被定义为“天人合一”,表现出一种心贴大地、曲径通幽的“线”的运动,决定了舞蹈在处理与音乐的关系时,这些古典舞就显得比较恬淡和冷清,乐队的规模较小,乐器种类较少,配器也相对简单。而西方的古典舞则受到了古希腊雕塑建筑的影响,表现出舞蹈中以动感的激情向往天国,像哥特式建筑那样直冲尖顶的憧憬和渴望,由此也决定了西方舞蹈美学中谋求交响乐那种磅礴的气势和辉煌的效果。这一比较,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音乐与舞蹈艺术形态的机制以及引发的各种研究,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鸿昀.舞蹈本体意识的凸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2).
[2]陆祖龙.关于音乐与舞蹈功能差异的探讨[J].舞蹈艺术,1986(01).
[3]赵娟.乐魂·舞韵—论音乐与舞蹈的关系[J].艺术教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