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平
(林甸县龙江剧艺术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6300)
一、前言
二人转合成曲牌中的叙事性曲调,一律统称之为“排字句”。叙事性曲调是合成曲牌中的主干部分,多具有独挡一面可自成段落演唱的本事。它虽然不苛求旋律性强,且以上下句为一番一再反复,但必须在依字行腔调整曲调使之字正腔圆的同时,保持“特征腔”及句尾落音基本不变,故各曲牌的“排字句”个性鲜明,既长于“卖字”又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它不仅适于叙述大段故事,而且在描绘紧张、愉快或忧伤的场面和造成全曲目高潮等方面,都能起积极作用。二、[武咳咳]的“排字句”
[武咳咳·排字句]用4/4拍,打“三节板”。曲调粗犷大方,调式色彩艳丽,基本曲调的下句尾音落“2”使之显得比其他曲牌高出一大块。由于它可塑性强、变化多、适用范围广,使之已经成了二人转众多曲牌中的“宝调”。值得特殊提及的是,它有时半说半唱、唱中夹说,有时又似唱似说、说唱融合,唱到节骨眼的地方,“乓”地一“落调”转入甩腔,场上、场下的人一块“合苏”(帮腔),喇叭、大弦、锣鼓也都一齐来捧扬,那气氛确实是热烈、欢快、爽朗、尽兴。三、[红柳子]的“排字句”
[红柳子]本是莲花落的老唱腔,其“排字句”曾叫过[一字清]。继承过来之后一直专用用于拉场戏、单出头,现在已打开界线也成了二人转的主要唱腔。[红柳子·排字句]用4/4拍,打“三节板”。角调式。上句尾音落“1”或“6”、“5”、“2”,下句尾音则一律落于“3”。其甩腔基本与“苦悲迷子”的下句曲调相同,现在已将原来用众人帮腔的衬腔改为由乐队演奏的过门,尾音也多由原来的“3”改为“6”。
[红柳子·排字句]不仅与“苦悲迷子”及“垛句、推板、抢板”连接在一起组成唱段,它也常常不依附其他曲调自己独立成段演唱。
四、[四平调]的“排字句”
二人转的[四平调]原是东北大鼓的[小口中板],吸收过来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生根、开花、结果。它不仅为二人转派生出诸如[三节板]、[西口韵]、[八出戏调]、[花四平]等新曲牌,自身更有许多变化发展。其曲调细腻深情、优美温柔、风趣活泼、婉转忧愁,恰好与[武咳咳]威武雄壮、慷慨激昂、高亢明亮、粗犷大方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两者一文一武、一暗一明可相辅相成、相映生辉,使之早已成为仅次于[武咳咳]的二人转主要唱腔。[四平调]没有专设抒情性曲调,但其“排字句”的旋律性不同一般足可替代。上下句尾部的衬词(如“来呗呀”,称“嘎拉哈”或“刺儿菜”)和衬腔,如用得恰当、唱得精巧,不仅好听且特色独具。
[四平调·排字句]为上下句结构,4/4拍,打“三节板”。上句尾音多落于“6”可下滑至“5”或“3”,下句尾音多落于“1”可下滑至“6”。上下句反复唱到一定段落后,可转入尾音落“5”的甩腔小结。[四平调·排字句]还有另一种唱法,其上句尾音一律落“3”,旋律亦随之有所改变,有的艺人称之为“悲调”,实际这新腔正是派生曲牌[三节板]的胚芽。[四平调]的这两种“排字句”,既可各自独立成段,也可混用在同一唱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