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瑶
(沈阳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一、满族服饰概述
满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肃慎人、挹娄人,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西周、两汉时期。满族祖先长期寒冷的东北地区生活,受地理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以捕鱼、打猎为主。为了抵抗严寒,服饰材料多用狩猎获得的鱼皮、兽皮加工制作,具有原生态特点,服饰风格粗犷而实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满族服饰逐渐融合汉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直至民国时期仍未改变。清代满族服饰相对其它朝代在时间上离现今最近,因此留下的史料相比也是最全最丰富。至今,满族服饰中传统皮革及鱼皮制作工艺、袍服制作工艺、刺绣工艺、已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满族服饰特色手工技艺
(一)皮革、鱼皮服饰的制作工艺
早期满族先民所用服饰材料大多来自狩猎所获得的动物兽皮、鱼皮,常见的以狍子、獾子、貂等小型动物以及家畜牛、羊、猪的皮子等,配饰也多来源兽骨、鱼骨,经过打磨后形成装饰品。在满族史诗《海祭神谕》中曾记载“众萨满赤壁光脚,腰围鱼皮神裙,系腰铃,佩挂各种鱼骨神偶灵物……”,虽然是满族的传说和想象,但提及的服饰材料必然来自实际生活,满族先祖与赫哲族同为渔猎民族,都擅长应用鱼皮制作工艺,以上百张不同的鱼皮拼接成服装,这在当今现存的赫哲族鱼皮衣中可以找到实证,并且这种古老的服饰手工技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得以保留和传承。又如满族传统的靰鞡鞋,是满族人民冬季常穿的鞋之一,制作靰鞡的材料来源有很多种,但最常用是用厚牛皮或猪皮经过鞣制好,缝制时在鞋面抽成一圈均匀的褶儿,后面保留一个向上凸起的舌头以覆盖脚面,鞋口周边再穿上细细的牛皮带子;鞋内絮靰鞡草,靰鞡草要事先用草榔头经过反复捶打,使之变得柔软,铺在鞋内既轻便,又暖和。靰鞡鞋制成后不分男女、不分左右脚,具有随穿随走的特点。满族采参人的靰鞡常把皮毛朝外,具有走路不发出声响,避免惊动山神而跑了山参的讲究。冬季为了更加保暖,穿的时候靰鞡鞋里可以套上羊毛毡子鞋套,尤其适合冬季狩猎、跑冰,甚至能抵抗东北地区零下40摄氏度左右的极度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