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雪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030000)
随着21 世纪的全球化时代背景到来,单单是将现代水墨与传统中国画的审美分割,已无法契合大众审美需求,继而出现了通过数字媒体为传播手段,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具有现代版本的中国画,这是一种基托于数字技术的全新艺术展现方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
一、中国风俗画的现代转型
20 世纪80 年代人类迈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媒体担任了人类社会中信息记录与传播的首要任务。这种数字化浪潮不只是科学技术的一次革新,艺术领域也将过去传播载体改变,数字媒体利用数字技术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的同时,也在材料、媒介等方面产生差异。就2001 年在上海世博会展览的“动态清明上河图”而言,整个屏幕长约128m,高6.5m,它在未改变原作散点透视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原来绘画的尺寸放大了近700 倍,即便是放大也严格按照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呈现的。首先,“动态清明上河图”每个个体被放大后,宋代建筑特征的典型性得到了更好地体现,人物性格语言刻画更加清晰且完善。传统中国风俗画以毛笔为绘画工具,以纸或丝绸为画地,以墨和水为材料。它则以数字绘画软件为依托,运用软件绘制矢量图形,这种图形最终在数字屏幕上呈现出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像素点。以虹桥画面为例,100 余种声音材料被用于再现场景。在整体布局的节奏布局中,一方面我们注重渲染虹桥场景的热闹活泼的气氛,另一方面我们力求接近原始的繁华的商业氛围中传达出的一丝忧患感。在审美体验上,由于艺术赏析是审美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意在对作品产生了解和共鸣,联想和美感共通,填补了作者、作品和现在观众之间的鸿沟与局限,超越原作表现出极大的张力。将传统静态表现形式转化为动态表现形式,观者由被动欣赏转变为积极参与,缩短了受众与作品的审美间距,另一个角度则加强了受众与作品之间直接感受。这种由作品所产生的审美意象,是“情”与“景”的内在统一,这为观者建构了一个完整含蓄的感性世界,更便捷在观者直视作品时产生共鸣。当观者浏览作品时,房屋错落有致,道旗、招牌上的字清晰可见,伴随着光影声电结合技术,吆喝声、动物声、流水声甚至脚步声都清晰可见,除了视觉之外,听觉也被调动起来。两分钟的白昼结束之后,便是两分钟的夜间的动态化,这完整的展现了原作白昼之外的局限。“褶皱”的数字屏幕为了呈现而做出不同的角度,将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上,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