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昱含
(上海大学,上海200444)
一、前言
匡茨的《G 大调长笛协奏曲》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经典的协奏曲不仅被许多音乐学院的考级教材所收录,成为考级必考曲目之一,还常被用作许多国内外大赛的指定演奏曲目。全曲分为三个月张,每个乐章都有各自特有的风格。悠扬婉转的笛声配上具有歌唱性又变化多端的旋律使乐曲带有丰富的画面感。在我们演奏这首作品时,把握好其音乐风格和演奏特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诠释这首作品。二、音乐风格
匡茨的这首长笛协奏曲诞生于十八世纪中上叶,这段期间正好是巴洛克时期进入衰落时与新生古典主义音乐并存的时期。因此,这首作品有着两个时代的双重风格,既能看到巴洛克时期复杂的织体和对位手法,又出现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特征的萌芽。匡茨改进了巴洛克时期的一些演奏特征,比如乐曲中出现了仅用主调织体和低音的伴奏声部,而这在巴洛克时期是无法见到的。此外,匡茨的音乐风格中也能看到意大利风格和法国风格的影子,这与匡茨本人曾去欧洲各地求学,接触到了许多音乐家和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有关。意大利风格主要受到了歌剧的影响,在演奏时常加入即兴的部分,装饰音较为复杂且自由,有很强的的自由发挥性,而法国风格的音乐比较简单,无论是装饰音还是乐曲中的演奏技法都较为固定,很少有即兴的部分。匡茨巧妙地将两者结合了起来,汲取两种音乐风格的精华,并加以改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7 世纪,长笛受到了许多皇室和上流贵族人士的喜爱,匡茨作为一名为皇室服务的音乐家,创作了许多长笛协奏曲。早年的匡茨曾去多地游学,丰富多彩的阅历使他的作品更偏向于开朗、欢快、优雅、精致,没有过多的负面情绪。第一乐章充满着生机,旋律轻快易懂,第二乐章小调,旋律舒缓优雅,第三乐章曲调则更为轻快、热烈,与第一乐章相呼应。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在演奏时有很多力度上的变化和对比,不仅如此,演奏时的情感,甚至是银色也在不断变化着,致力于借用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感悟。在演奏该作品时要了解曲调中所隐含的情绪,捕捉它们,并学会控制它们,才能在听者的心中激起相同的情感。该曲是古典主义时期早期的一部作品,对于这一时期的作品来说,把握好正确的演奏风格与演奏技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演奏方面的技巧,才能演奏出符合这一时期特征的音乐,否则,同样的音符却“变了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