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世鹏
(长沙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一、引言
正如宇航员弗兰克·波曼所说:“探索是人类精神的本质。”随着多元文化传播的冲击,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读者的层次、阅读心理和需求正在逐步改变,千篇一律的设计形式势必无法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因此书籍设计者应该摆脱原有的思维模式去寻找新的观念,为读者的切实需求而设计,以一种期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深入探索未来书籍设计的更多可能性。现代书籍设计作为一项整体的视觉传达活动,已不仅仅局限于传达信息载体的功能,逐渐成为一门综合的视觉艺术。当新的书籍设计理念不断地注入书籍设计,以及数字技术的介入和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必将赋予现代书籍设计无限发展的可能,书籍的形态特征因此由单向性向多向性转移,书籍的功能也由单向性的知识传递的平面形态转向横向的、纵向的、多方位、多元化的传播结构。交互设计源于人机交互的启示,这种交互的概念逐渐延伸至工业设计及其他设计领域,目的是根据用户的心理特点,尝试可能的交互行为,以达到如何使产品有效应用的问题。结合交互设计领域的内容,将之应用于书籍设计之中,可以增强书籍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为书籍的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维与新的方向。二、书籍设计的互动体验
体验一词的概念来源于心理学又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一般来说,体验就是经历经验的意思,它通常建立于实践之上,也就是人们需要经过实践来完成体验的过程,最终在思想深处留下体验结果。体验设计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关注人与物之间的交互,关注深层次的情感需求。阿尔本(Alben)等人提出了体验设计的若干标准,主要包括需求、可学习性、可用性、适合性、美学品质、可变化性和易管理性。在交互书籍设计中,体验设计是指读者在参与书籍阅读过程中,所受到的体悟过程。体验使得读者在与书籍的互动参与中而引发了相应的情感、心理响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得到激发。在书籍设计中合理使用基于体验的设计交互方式,是其在科技化、信息化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发展趋势。三、体验性书籍设计中的交互设计策略
用户体验,一般是指用户对产品和交互设计的心理感受包括视觉感受和使用感受。而体验是一种抽象和主观的东西,会因为目标人群与受众的差异而不同。诺曼博士提出设计师需要在艺术美、可靠美、安全性、易用性、成本和功能之间寻求平衡和和谐,在满足了用户的功能需求以后,在用户的心理层面和产品的操作之间给用户视觉,听觉,触觉良好感受,产生互动和反馈,这是当前设计师的职责所在。体验是思想认知内在的催化剂,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关注人与物之间的交互,关注深层次的情感需求。书籍设计师非常关注读者在阅读时的心理感受以及体验设计的结果,在书籍设计中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追求愉悦、轻松的心理需求。体验性书籍设计主要的交互设计策略包括行为互动体验、感官的互动体验、情感的互动体验、情节的互动体验、其他的互动体验等。(一)行为互动体验
由于读者与书籍之间形成的交互更加倾向于行为带来的体验,所以我们首先来分析行为之互动体验。这种互动设计不仅关系到一本书给人的外观感受,也会影响到读者的阅读行为。书籍行为互动方式主要有:翻动、大开、撕裂、折叠、洞开等。例如朱赢椿设计的《不裁》在德国莱比锡“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荣获铜奖。封面用纸为牛皮纸,文字处理简洁,两根红色的缝纫线自由随意穿过,恰到好处。翻开书,前环衬设计了一张书签,设计为裁纸刀的形状,可随手撕开作裁纸刀用。再往下翻,就会发现后面的很多书页都没有裁掉,都需要读者亲手参与,用这把纸刀,裁开才能顺利阅读。通过轻轻裁开牛皮纸的对折书页,读者就参与到书的再设计过程中。当读者读完这本书以后,会发现这本书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翻口由光边成为毛边,书籍的最终形态才算完成。再如设计师李瑾设计的《订单——方圆故事》一书。这本书籍的选材和设计都很新颖:书籍的封面采用的是塑料编织袋材质的书籍专用防潮包装膜;装订,用的是牙签般粗的塑料线绳;内文纸张,则是日常司空见惯的新闻纸。整体书籍按1:3比例分左右两部分,文字在右占主体部分,自画像则分成4本“小书”,置于左侧,中间是装订线。此外,书籍的筒子页内还隐藏着大量精彩图文,阅读时可撑开内页“窥视”,也可备一把裁纸刀边读边裁。这本书籍的设计趣味十足且富有个性,打破常规,激发读者去探寻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