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花瑶梯田30怪》的翻译实践报告

  •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31707
  • 刘珈园 向春霖

      (怀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怀化418000)

    一、引言

    怀化市作为我国内陆大省湖南的一个基层城市代表,长期以来,侗、苗、瑶、土家等50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浓郁多彩的民俗文化。由于怀化的重要地理战略位置和多少数民族聚居的特质。本文来自溆浦县文体旅游网刊登的《花瑶梯田30怪》一文。笔者希望借助此次翻译实践的机会,能够让更多的人更好地认识瑶族的风土人情。本文就少数民族文化中词汇、句子翻译这两大难点问题展开研究。

    二、翻译文本的特点

    《花瑶梯田30怪》全文约5500余字,是关于当地瑶族人民生活习惯的一份官方解读。整篇文章结构不算复杂,语言通俗易懂,行文少数民族地方特征明显。笔者纵览全篇,将原文的语言特色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词汇特点:民族特色词汇、重复词语的表达层出不穷。例如:“中堂”、“打泥”等地方特色词汇在文章中大量出现。因此如何将其进行准确翻译,并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便成为摆在翻译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2)句式特点:句型结构单一、内容口语化;地方特色较为明显。例如:“热灰撒到男裤里。”原文的句子大多以并列式呈现。因而翻译时,要妥当地安排句子结构,充分分析其句式特点及其内涵,这样才能确保译本的准确。(3)语篇特点:在翻译时,要仔细弄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也要注重句与句的衔接,让整个语篇连贯,结构清晰。

    三、翻译案例分析

    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准则,并结合原文,以读者角度出发,主要从词汇、句法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实例分析少数民族地方性性文件英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一)词汇翻译

    旅游介绍中的一大词汇特点,就是包含很多地方性词语、少数民族特色词语以及缩略语,具有剪短、风俗味浓厚的特点。地方性特色词语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使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词语文化背景重新表达出来的一种实践活动。地方性特色词语一般是根据当地特色,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涉及到中国多民族、文化、社会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

      例原文:热灰洒到男裤内。

      译文:Spil led the hot ash into the men’s trousers.

      分析:原文是作为文中对当地少数民族风俗的当地风俗的概括,是特有的婚嫁接亲方式。在翻译时,笔者直接使用直接翻译法。

    (二)句法翻译

    句子种类并不繁多,多是排比句、无主语句,而且多长句,且长句的逻辑关系是隐性的。为了处理简介中的句子翻译,译者首先应仔细分析句子主干结构,理清逻辑关系,然后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一般来说,汉语无主句指的动作的执行者不明或不必说出动作执行者的句子。

    四、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笔者翻译的《花瑶梯田30怪》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词汇和句子方面的问题,并且针对具体的实例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由于笔者自身能力的缺陷与不足,在完成文本材料的翻译过程中,笔者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量不够,在翻译时需要大量借助辅导工具。正如笔者在前文所述,本次报告中存在大量重复词语,如果采用相同的单词进行翻译,肯定会造成行文上的累赘,更加不符合地方语言语言的表达特点,同时会降低报告的可读性。(2)受制于原文词序。逐字翻译,译句呆板,没有将原文的意思灵活、生动的表达表达出来。(3)无法准确定位行文风格。在翻译过程过,笔者更多注重的是重表达原意,可能丢失了原文的风格。这对笔者来说是一个很难两者兼顾的难题。

    五、结语

    通过翻译实践,笔者对于日后的翻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感觉自己在翻译能力上有了进步。但是仅仅了解到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还是远远不够的,日后还应该多进行翻译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只有将功能对等理论和其他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之中,才能更好的提升笔者的翻译水平与翻译能力。

      本文标题:《花瑶梯田30怪》的翻译实践报告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348674.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