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莨桥战役纪念亭位于文昌市竹峎水库坝前琼文公路旁。南距文城镇四公里,北距潭牛墟七公里。由文昌县人民政府于1958年7月拨款建成,为钢筋水泥结构,六柱重檐,攒尖顶,坐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55平方米。亭正门石匾横刻“竹峎桥战役纪念亭”,亭内有水泥桌椅,西边有覃威烈士墓和解放海南解放军烈士墓。
1939年日军侵琼后,文城镇成为日军的重要据点之一。 1942年9月18日,琼崖独立纵队第2支队在琼(山)文(昌)公路竹崀桥伏击日军,仅用20多分钟,就歼敌1个中队4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各1挺、掷弹筒1具、长短枪30余支及一批军用物资,有力打击日军嚣张气焰,鼓舞抗日军民士气,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9月上旬,琼文公路附近群众向独立总队第2支队报告:近来日军每天有两辆车辆往来于文昌和海口,每辆车上有10余名日军,配有机枪。第2支队支队长符振中、副支队长覃威得此情报,立即命令第1大队驳壳枪排排长李贤祥带队侦察。行前,符振中、覃威反复叮嘱:必须摸清日军车辆行动规律,侦察时间不限。李贤祥带侦察小组在琼文公路连续侦察10天,弄清日军车辆出动时间、数量情况,勘察了整个琼文公路,找到了最佳伏击地点——竹崀桥。这里南距文昌县城4公里,北距潭牛敌据点7公里,道路狭窄弯曲,公路两旁树林茂密,便于部队隐蔽、出击和撤退。确定伏击地点后,覃威又带干部到现地反复勘察,熟悉地形地物,明确进攻和撤退路线。尔后,符振中、覃威一起向独立总队总队长冯白驹、副总队长庄田汇报。冯白驹同意打这一仗,他说:“竹崀桥虽然离敌文昌大本营和潭牛据点都近,打起来敌可迅速增援。但正是这样,敌才料想不到我们在此设伏。此仗打好了,就是虎口拔牙,将给敌极大心理压力,政治军事影响都很大,对打破敌‘扫荡’‘蚕食’很有意义。”回营后,符振中决定由第1大队加强第2大队第4中队和驳壳枪排,担任伏击任务,覃威具体指挥。覃威对作战任务作出具体部署:第1中队打第一辆车;第2中队在公路上埋雷,尔后配合第1中队消灭第1辆车上的日军;第3中队和两个驳壳枪排打第2辆车;第4中队控制竹崀桥和竹崀溪,阻击文昌之敌增援,并派一个小组向潭牛方向警戒。4个中队依次在公路西北侧展开,两个驳壳枪排埋伏在公路东北侧。